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32370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十大悖论与解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引用: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 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 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 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 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 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

2、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 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 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 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 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引用完毕。Das 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

3、一切法律 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 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 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 处。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 化的最根本基础。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 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

4、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 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 为负责。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加入电车的前方帮着 5 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 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 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 个人的生命,但是你

5、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即使法律不去惩罚你,你的行为最 起码也是不道德的。现在我们可以理清这个悖论的条理了:一、对于这一事件,你只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动拉杆或者不动拉杆。你必须在这两种行为中选择一 个,你能够预料到不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后果:二、你选择“不动拉杆”这种行为,会造成五个人死亡;你选择“动拉杆”这种行为,会造成一个人死亡。 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在两种不道德的行为中选择其一,因而是个难题这是真正 的脑袋被驴踢了。Das说那么多年那么多大牌高手脑袋都被驴踢了一遍,你可能有点不大相信,可事实就 是这样。事实上当你必须二者之中选择其一的时候,这两种行为绝对不

6、可能都是不道德的。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就等于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责任也就无所谓 道德不道德。在这个悖论中如果没有拉杆,你无法改变电车的方向,你对轧死五个人的结果根本就无能为力,无论 你干什么事儿对这一结果都没有影响,这时候无论你干什么,都等于什么也不干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什 么也不干,你就等于没有选择、没有行为,因而这这一事件中你也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当你只有两种选择(或者100 种选择,道理是一样的),你除此之外就没有选择。假如这两种选择都 是不道德的,这就等于说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是不道德的,就等于说这种不道德竟然不是由于你的自由选择 造成的,而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这显然是

7、胡说八道。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证:如果一种行为是不道德的,那 必然是由于你自由选择造成的。当你无可选择的时候,那根本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一悖论的答案可以揭晓了:一、你只有两种选择、两种可能的行为:动拉杆或者不动拉杆,这必然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人 死亡或者五个人死亡。这两种行为不可能都是不道德的。二、你拉动拉杆,造成一个人死亡的结果,你不应当为此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因为这个人的死亡,不 是你的行为造成的。外界条件决定必然会有人死亡,要么一个、要么五个,至少要死一个人这是必然 的结果,这是你无法阻止的结果。三、你不拉动拉杆,造成五个人死亡,你应当为此承担道德的谴责。死亡五个人,不是必然的结果, 而

8、是你的行为造成的。外界条件决定必然会有人死亡,要么一个、要么五个,死一个是必然的,死五个不 是必然的,现在真的死了五个,那是你的行为造成的。在这里,我们把六个人的生命当成同等价值的抽象个体,这样做可能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每一个人 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无价的、至高无上的,das没有理由为了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牺牲者一个人一一das没 有剥夺这个人生命的权利,不管出于什么高尚的理由。Das这样驳斥这种观点:你仍然将“不动拉杆”这种行为不当做一种行为看待,这是错误的。在前提条件下,这一个人与另外五 个人一样,面临同样的生命威胁。假如das没有权力为了这五个人的生命牺牲这一个人,同样,我也没有 权力为了这

9、一个人的生命牺牲那五个人。即使这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那五个人是对等的,他们在我选择时 考虑的权重也应当相互抵消。既然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至高无上的,那五个人的生命价值即使并不高于 这一个人,至少也并不低于这一个人。既然没有办法比较每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那么我就不这样考虑问 题。这时候我将每一个单个的生命当做同等价值的抽象个体,并且认为5大于1,这就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二)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引用: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 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

10、,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 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 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 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 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 (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 理由相信它

11、。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 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 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o 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 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 JTB 的理论需要修正。引用完毕。Das 曰: 这其实就是盖梯尔问题。盖梯尔问题引起了长期大范围的争论,产生了无数个变种。盖梯尔刚刚提出 他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很容易解决一一只要对JTB理论进行小的补充完善 就会万事大吉。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所有补充完善JTB理论的企图

12、都被进一步变种的盖梯尔问题击溃, 以至于有人怀疑真正完善的 JTB 理论是不是真的存在。以下das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答案足以迎头痛击一切现有的盖梯尔问题的攻击一一我希望,不要被进 一步变种的盖梯尔问题击垮。如果本论坛能够提出一个击垮das的盖梯尔式的思想实验的反例,das将无 比欣慰。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和证明的真信念。这就是原始的 JTB。Das 认为:一、知识是真的信念。二、这信念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础。(S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础是指:当且仅当P是人类公认的公理,Q 是内部一致的有效的逻辑系统,以P为前提,通过Q,可以合理导出So)三、知识的主体对其理性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四、充分的程度与该知识

13、的重要性相当。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三)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引用: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 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 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解读: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 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 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24 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

14、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 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 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引用完毕。Das 来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故事:一个朋友是相当一级的领导,一次他办理一个绑架小女孩的案件,罪犯送来小女孩的手指勒索钱财 影视剧中常见的情节。不过下面的故事却很不常见。罪犯约定了无论钱是不是到手都要撕票,罪犯A去取 钱,如果罪犯A在22时不回来集合,其他罪犯就撕票潜逃。朋友只好把A抓回来一一让他拿钱回去就等于害死了小女孩。问题是时间紧迫,A这小子是知道一点 法律的,他认定说不说都是死

15、刑,不如不说,说不定找不到证据,还能留条活路。所以审讯室里出现了奇 怪的场景:审讯员手脚冰凉、头顶冒汗,罪犯却神态自若,从容以对,时不时地露出狰狞的奸笑。时间在流逝,每一秒钟都生死攸关。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朋友打法其他人离开,独自负责审讯,并 且声明有其个人对结果负责。朋友拎出一把菜刀,按住A的一个手指,微笑着说: 我只问你一遍:小女孩关在哪里? ”A显然对这种威胁不屑一顾: 我真的不知道你问什么。”咔嚓一声,手起刀落,一根手指掉在地上。在A的鬼嚎声中,朋友按住他的另一根手指,仍然微笑着说: 我只问你一遍:小女孩关在哪里? ”A 这一次没有回答。咔嚓一声,手起刀落,地上现在有了两根手指。没有等

16、到朋友按住他的第三根手指,A交代了小女孩关押的位置。小女孩解救出来以后,朋友用一个塑料袋装着菜刀和手指,到检察院投案自首: 我刑讯逼供,我来投 案自首。 ”事情的发展更加富有戏剧性。朋友的行为显然违法,显然构成犯罪,但是检察院就是不立案,说这行 为有紧急避险的性质,最终定性还要研究,就是不给文字结论。公安局也不给他停职,说这是检察院的事 儿,检察院没有结论,我们不好说什么。法院不闻不问,检察院没有起诉,我们根本不知道。就连无孔不 入的律师也对这事儿只字不提,甚至A自己都认为这是合理的,既然没人提,他干脆就不承认被人剁了手 指,法庭上他说他因为干了这事儿后悔,自己剁的。甚至恬不知耻地说是他主动交代小孩的关押地点,主 动配合公安解救了小女孩,有重大立功表现,要求给条生路。生路是没有,A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