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3168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一) 第一部分 基础 (25分左右)1、 用课文原句填空。常考易错整理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千里共婵娟。无案牍之劳形。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食之不能尽其材。 沉舟侧畔千帆过。 留取丹心照汗青。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悄怆幽邃。 在乎山水之间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蜡炬成灰泪始干。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自缘身在最高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燕然未勒归无计。 曾益其所不能。八百里分麾下炙。 赢得生前身后名

2、。 左臂悬敝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关关雎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洄从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欲辨已忘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 字词。常考易错整理蹂躏ln 险象迭di生 获益匪fi浅 诀ju别 妒忌j 嫉j 妒 褴褛ln l 叱ch咤zh风云 锲qi而不舍 默契q 葱茏lng 瓦砾l 干瘪bi濒bn临 寝qn食难安 寤寐mi求之 癖p好 伫立zh 杀 戮l 荒谬mi 戳chu人 诘ji问 拮据ji j霹p 雳l 瞥pi 见 赃zng物 文绉绉zhu 粗拙zhu 魁梧w 尴gn 尬g 煞sh风景 煞白

3、sh 脊j椎 贫瘠j 义愤填膺yng褶zh皱 祈q祷 狼藉j 慰藉ji 书籍j 虐n待相形见绌ch 众目睽ku睽 炮po制 挑剔t 号召zho急躁zo 干燥zo 喑yn哑 心无旁骛w 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书声琅琅lng 阴霾mi 鳞次栉zh比 逞chng 辩 涟漪lin y3、 成语。常考易错整理不知所云: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贬义。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孚众望:不使群众信服。贬义。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贬义。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敬辞。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

4、,中伤他人。不能形容瀑布。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物。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贬义。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不归还。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不能误作苦口婆心。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七月流火: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师心自用: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不指学习老师的方法运用。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义。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贬义。罪不容诛:

5、说的是罪过大,非杀不可。炙手可热:比喻人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对。4、 病句。1、首先缩句。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2、警惕句中出现的“和”、“、”。如果出现同时几个词组,则要看词组间的语序是否恰当,是否重复,再看几个词组与前后的搭配是否恰当。3、警惕句中出现的否定词“不”、“否”。是否合逻辑。4、警惕句中出现的词语“能否”、“是否”。两面对一面。5、警惕句中出现的关联词。关联词语的搭配、语序、误用。6、警惕句中出现的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7、警惕句中出现的成语。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是否误用。5、 标点。引号。如果引用完整的

6、句子,引文又独立使用,保留句末的标点并放在引号之内。如果引文不能独立,只能作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引文后原有的标点要删除。分号。分号一般大于逗号,句子在使用逗号后才可以使用分号。分号也可能小于逗号,要结合文意来运用。多重复句的第一层用分号,即使并不是并列关系。问号。有疑问词不一定是疑问句,如果只是在陈述一件事,不用问号。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如:是吃饭呢,还是睡觉?主谓倒装句的问号用在句末。 如:怎么了,你?冒号。可引起下文(1)表总分(2)表解说 ;可总结上文;用在较长的宾语前;冒号必须领到句尾。6、 仿句。1、主题要与原句一致。2、上下文衔接要流畅。3、修辞要与原句

7、一致(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4、结构要与原句一致(句式一致、成分一致、字数相等)。7、 概括。要求:人+事;物+怎么样(找准主语很重要!)首先看首段,缩句概括。其次看首段与下文的关系。若总分,则直接概括首段;若并列,则分段概括再总结。8、 图表。要求:请看大标题、“大抬头”。通过比较,找出变化的规律。9、 图标。一般考内容和含义。内容:描述图标内容要按顺序,并且不能遗漏。含义:结合内容,理解寓意。10、名著。作品、作者、主人公、主要事迹、主要启示。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次答题指导(二) 第二部分 阅读 (42分左右)1、 课外古诗阅读诗歌中的景物A、“写了哪些景物”: a.看题目 b.找

8、名词B、“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a找表明时间的词 b根据景物判断C、“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a分析关键词 (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写颜色的词)b借助注释c分析景物所处的环境及其它景物诗歌表达的情感a、审标题b、抓文眼 直抒胸臆的语句“文眼” 传统内涵的意象 富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语c、观注释b、判类别诗歌中词句的含义作用品词语:【手法/解词】 +【内容】+【情感】析句义:【浅层】+【深层】修辞/表现手法:【手法】+【内容】+【情感】古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对比、用典、联想、想象、比兴2、 课外文言文阅读A、实词 回

9、课内。看上下文。组词法。B、虚词 之。于。而。以。其。 “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例: 水陆草木之花 代词,可译为“他”、“它”;例: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可译为“至”、“到”;例:辍耕之垄上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提宾标志,不译; 例:何陋之有语气助词,作衬字用,起舒缓语气作用; 例:怅恨久之、公将鼓之这;例:公输班为楚为云梯之械。“而”“而”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和”等。例:中峨冠而多髯者“而”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例:或置酒而招之“而”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却”等。例:人不知而不愠“而”表修饰。不译。例:蹴尔而与

10、之“于”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作介词。表示比较,大都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可译为“比”。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作介词。表示原因。表示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介词。表示范围。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在”、“到”、“从”等。例:战胜于朝廷、皆朝于齐 “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必以分人 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等)可译为“用”、“拿”、“依照”等;例:能以径寸之木、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策之不以其道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11、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去”、“为了”;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作连词。“以”的前一部分表示条件或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情况。可译为“才”、“以至于”等。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作动词。有“认为”的意思。例:皆以美于徐公、吴广以为然“其”作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大都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等。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妻献疑曰作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估计、揣测或询问。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等。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如土石何、安陵君其许寡人。C

12、、翻译句子首先圈出重点字。注意字字落实。D、人物形象题结合人物身份。结合文章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结合文章具体事件。结合侧面描写。E、概括归纳题筛选信息。注意格式一致。3、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般要求初读文本:确定文体,了解内容,先抓中心。审题:审清要求,揣摩意图,循其指向,答其所问。解题:依据文本,简言多点,分项依次,注意程序。A、整体把握能力a、揣摩文章标题 b、串联各段大意c、结合文章首尾 d、抓关键词、句B、概括提炼能力a、提取词句法 b、 浓缩文意法 c、分层归纳法 d、综合分析法C、语言品析能力词语:【含义】表面义+深层义+语境【作用】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句子:【含义】 关键词+修辞+上下文+主旨【作用】问法一:赏析。表达效果?【修辞+关键词+ 特殊句式+ 感官】问法二: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内容】结构上:线索、铺垫、照应、过渡、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点题内容上: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升华中心,表达作者情感D、手法赏析能力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常见手法: 对比 象征 线索 讽刺 衬托 白描 铺垫(伏笔) 设悬念 点面结合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 细节描写 动静结合侧面描写 详略得当 托物言志 想象联想E、说明文答题方法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根据说明对象判断,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根据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