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300162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5篇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1妈妈在宝贝们眼里永远是最美丽的。结合母亲节的到来,毛老师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妈妈的头发。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绘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手部小肌肉发展还不够,所以毛老师设计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妈妈的头发,练习直线和曲线的组合,符合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前,毛老师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孩子们在准备好的妈妈头像上进行添画,毛老师还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了互动式指导,鼓励孩子勇敢的表现妈妈的头发。在导入环节,孩子们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妈妈的发型。在活动中用线条表现妈妈们的头发是个难点,孩子用组合的方式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孩子初次接触直线和曲线组合

2、的画法觉得很新奇,也画的很有耐心。不时会问:老师我画的对吗?教师也能积极的肯定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新奇的事物对孩子永远有吸引力,他们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长长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卷卷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直的.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毛老师注意指导,及时协助能力较弱的孩子。小班孩子的绘画水平不强,画出来的画相对来说并不是很漂亮,而我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教师只请孩子说一说哪个作品好,为什么好,其实孩子画出来的画不好看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下次画得更好。孩子们能很好地添画直线和曲线,但是孩子的作品呈现不够丰富,想象力没有打开,作品中缺乏孩子添画波浪线、电话线等不同形式的曲线头发,我认为教师

3、在示范和指导作画时教师没有充分预设到。教师在示范画时可以只示范不同的曲线画法,不要示范直线画法,在个别指导时可以提醒孩子用更多的线条来进行添画头发,这样作品会更加的丰富多彩。本次活动中,毛老师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目标明确,目标达成度也较高,活动流程清楚明了,活动内容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阶段与发展水平,整个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从作画方式上讲,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尝试本次添画妈妈的头发,在之前的绘画上孩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孩子们的作品整洁度有了一定的进步。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母亲节氛围,对缺乏经验与自信的孩子积极通过语言激励、亲情指导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孩子都能迈出

4、勇敢自信的第一步。美术课后教学反思2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_表现教材简析:冰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在利用纸盒子改造冰箱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认真地去观察冰箱的内、外结构,然后利用食品包装纸来做成冰箱里的食物。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选用画、撕、剪、拼贴、纸工制作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冰箱的造型特征,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冰箱及其内部的结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冰箱造型或画面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冰箱的图片及作业范作等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学生:回去观察冰箱的内外

5、结构,查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有关冰箱的情况,准备盒子、包装纸、剪刀、水彩笔、胶水、广告宣传纸等。教学过程:第一节活动一:通过交流课前查到的、了解到的关于冰箱的情况及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冰箱的知识及其发展历史、造型特征、内、外结构的共同特点。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启发学生讨论冰箱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设想未来的冰箱是什么样子。活动二:“变魔术”:教师用清晰、简洁的手法在实物投影仪下将一个小盒子变成一个双开门的、能打开的、有隔板的冰箱。学生通过观察,说说教师用了那些技法,怎样制作的。并分小组讨论还可以怎样制作。交流讨论结果。活动三: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撕、剪、贴等造型手法表现

6、出冰箱的造型和自己对冰箱的想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高效合作。(本课时主要完成冰箱的毛胚形及内、外结构的制作)活动四:各组展示自己组设计的各种形状、结构的冰箱。表扬大胆创新、制作精美的作品。布置学生回去搜集“苏果”等超市的宣传广告画、带彩色纸、双面胶和彩色笔。第二节活动一:欣赏老师带来的“画王子”冰箱,请学生猜猜老师用什么材料包装的。(彩色包装纸)再打开冰箱们请大家看看冰箱里储存着什么“食物”,把“食物”发给大家,看看是怎么来的(利用超市宣传资料上的小图片剪贴)活动二: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剪贴,还可以用什么手法表现冰箱里的食物?试着做一下。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包装纸、食品广告资料等材料,将绘画

7、、纸工、橡皮泥雕塑等学过的技法结合起来,诞生独特的作品。活动三:做完后将作品布置在教室一角,同学们有秩序的打开冰箱请大家“享用”自己冰箱里的“食物”。提醒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课后拓展:回去试着用纸盒做一下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教学评价:、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表现出对想象、创新的热情。、是否大胆想象,做出、画出与别人不同的冰箱造型或画面情景。、是否能在作业中合理利用各种包装纸盒、食品宣传资料等。教学反思:偶尔在储藏室里找出自己小时候用火柴盒作的写字台、钢琴,勾起了对童年的无限回忆。我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但竟有一半的孩子没见过火柴和火柴

8、盒。我引导他们把找到的各种形状的盒子放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选用不同的盒子组合成大衣橱、电脑桌甚至是想象中的或是自己设计的家具、家电。在无限空间的联想与创作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许多谈不上完美但充满了童趣的作品。但愿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从储藏室里找出这些小制作时,也能为童年时的创造力没有受到压抑而感到自豪。美术课后教学反思3小学生对美术课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不影响升学, 学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有天赋,自己将来不当画家,学不学无所谓;比较普遍的认为绘画比较难,因此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不浓面对这些情况, 如果美术教师只根据教材安排的

9、内容,作些理论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临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很重要。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根据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好奇心强的特点,和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规律,把绘画课设计成一系列手工制作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绘画教学的目的。(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这学期,无论是三年级或是四年级,技能训练比较多,如布

10、贴画、纸塑动物、剪纸、橡皮泥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如纸塑动物,小动物是小朋友最喜欢,废纸又是同学们最多的,再加上旧棉絮,用这些东西扎成所塑造的基本型,然后用废纸片一条一条地粘贴出小动物,最后进行彩绘美化。既轻又美观。同时,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

11、习奠定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技能业务学习外,还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美术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美术课后教学反思4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了解其特征,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依据自己所带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联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二,注重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12、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学生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个体差异首先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满个性化的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在作业要求方面,按照学生的差异设置梯度渐进发展。使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满个性化的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在作业要求方面,按照学生的差异设置梯度渐进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采用星级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的作业,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愉悦。第三,体现了美术学科的创新价值。在课堂

13、教学中时刻把握住美术学科的三维目标,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注意培养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美术课后教学反思5通常,讲述、谈话在幼儿园是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来组织的,与美术活动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尝试几次充分的和孩子谈话后,我发现谈话是美术开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绘画活动前的谈话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活动、引导幼儿思维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中教师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幼儿回答及听取他人的讲述,使幼儿在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以

14、利于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时,也形成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思维的互动作用。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要符合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构,即提出问题或任务,寻找方法、得出结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由幼儿的关注点引发问题、提出任务,通过谈话活动中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相互问的讨论拓展幼儿的思路,寻求个性化的、充满幻想的解决办法,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少,对事物的形容表达不够准确、具体,无法将内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也就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在绘画活动前,如果没有经过谈话、讨论,把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

15、想像画时幼儿很难进入最佳状态。而将幼儿语言活动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前围绕话题讨论,在活动最后展示、欣赏、讲述绘画作品,既为创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思维预热时间,也可以使幼儿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想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作想像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同时会吸收大量的新信息,为下一次灵感的爆发做好准备。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学习纸偶的制作方法,学生能把想象中的纸偶制作出来并戴在手上表演。这堂课通过观赏图片、展示教师课前制作的纸偶样品,激发学生对纸偶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我采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讲故事的同时展示课前制作好的纸偶,让学生对纸偶有初步的认识。故事讲完后引导学生想出本课题目及主要内容。之后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基本了解纸偶的制作步骤。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方法,便带领着大家一步一步地做个简单的手指纸偶。随后展示部分学生作品,以示鼓励。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再做更多的纸偶,我便顺着他们的思路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编故事,同学合作将故事的主人公用纸偶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这又是第一次被校长及专业任课教师听课,心里非常紧张,临场应变能力也尚不足够。上课时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