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292978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数学课程标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等数学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码:课程学时:72学时适应专业:会计、计算机、工程造价、经济管理等专业 (二)课程定位关键词:课程专业背景、课程地位、课程作用、职业岗位能力本课程是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它将为今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为这些课程的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

2、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必须以突出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为重点,服务于能力培养。(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1.课程设计的理念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目标是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学院示范校建设中示范性专业的人才培养

3、目标应当是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服从市场。而数学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应承担两方面的责任。一是满足高等教育的必需,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地位,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坚实的数学基础,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企业技术的更新的需要而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满足专业的需要,为专业服务,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在后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做好铺垫,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2.课程设计的思路本课程的总体思路是要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后继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所必须得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

4、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工作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1)加强数学素质教育竭力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及良好数学文化素养,使数学应用“面向大众”,注重数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效用,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增强数学应用能力。(2)加强基础,更新内容,强化学生“够用”知识的掌握降低重心,加强基础;降低起点,更新内容。降低重心就是把现有教材严密化和过分形式化的部分进行淡化处理;加强基础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相对稳定的、重要简约的数学

5、知识充实到高等数学教材中去;降低起点,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补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知识;更新内容就要让一些现代数学知识及一些现实生活中急需使用的数学知识尽快渗透到数学课本中去,将繁杂的计算和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删除。(3)改革教学内容,编写适应高职学生的教材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选题尽量紧贴现实生产和生活,使学生从中不断地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为贯彻教学改革思想,我们于2012年与江西省其它高职院校资深教师合编写了经济应用数学教材,作为公共数学课的

6、教材。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内容深度上,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选择了各专业课程需要的基本内容。在内容构架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4)树立科学的数学教育评价观,改革考核方式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对知识与方法整理的报告形式。所留作业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下次上课由学生自愿上讲台作口头分析,报告其研究结果,教师当场点评并给出成绩。加强过程考核,特别是实践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

7、成绩相结合的评定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本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要掌握进一步深造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和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2理解函数的导数、微分的概念,掌握导数、微分的运算法则和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微分。3理解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运算法则和方法,

8、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二)技能目标1通过对极限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无限的思想观,并使学生能用“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思想方法求一些诸如无穷数列和、图形面积等问题。2通过对微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理解诸如最值方面的问题,并能分析、推证、解释跟最值有关的一些现实现象。3通过对积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微元法”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诸如求面积、求体积、求功等问题。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域的能力。

9、(三)素质目标1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应用性较强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能力有深入的理解,尤其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理念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及理论、实训学时分配。学习内容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参考学时讲授训练1.函数1.函数概念的建立2.定义域及求法3.函数值及求法。4.建立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5. 作简单的函数

10、图像。1. 理解函数概念及记号、表示法.2.了解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3.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4.能列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 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能用区间表示。 2.会求函数值及函数表达式。3.能作简单的函数图像。422.极限1.由实际问题引出极限概念.2.极限的运算。3.极限应用1.知道函数极限及左、右极限的概念,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2.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3.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函数的极限。4.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无穷小的性质。1.极限的运算。2.极限的应用。3.无穷大、无穷小的判定。1043. 连续1.函数连续的有关概念。2.间断的

11、概念及其求法。1.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知道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1.会判定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2.会求函数的间断点并判定其类型。424.微分学1.研究导数及与导数有关的问题1、理解导数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并能用导数描述一些简单的实际量。2、熟练掌握导数运算法则以及导数的基本公式,会求函数的导数。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能熟练地求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3、掌握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导数的求法。1.导数概念及几何意义的应用。2.会求初等函数的导数;822.研究微分及微分的有关问题1.理解函数微分的概念,知道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2.掌握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

12、用。1.会求函数的微分。2.会利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423.导数的应用1.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2.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求函数的极值、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与曲线的凹、凸性、求函数图形的拐点等方法。会求水平与铅直渐近线。能描绘简单函数图形。会解较简单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3.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1.利用罗尔定理研究方程的根。2.利用拉格朗日定理证明等式和不等式。3.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的极限。4.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极值、曲线的凹凸区间和拐点。5.利用导数求一元函数的极值。6.最值的实际应用。845.积分学不定积分1.理解不定积分的有关概念,了解其性质。2熟悉不定积分的基本公

13、式和运算法则。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积分运算62合 计4418 四、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建议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目的教学、任务驱动、讲练结合法和实例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精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

14、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本课程中的主要概念采用实例教学法;对于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公式推导过程可采用引导发现法;对于一些主要的计算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某些内容还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对于数形结合的内容可采用电子课件演示配合启发式讲授等。 2. 教学具体内容的选择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着“淡化概念、注重应用、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理念,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不片面追求纯数学知识的完整性,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与运算技巧,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突出分大类和模块化的思想,以培养必需的数学

15、素质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体要求,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满足专业的教学要求,也适度考虑学生的深造发展。3.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极限的理论,极限的运算;导数和微分的定义,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及其应用,微分运算;函数的极值的求法;最值的简单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义;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 难点:函数连续与间断;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连续的讨论;导数概念的正确建立,以及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的应用;一元、多元函数最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凹凸性判定法的应用;积分法。解决办法:(1)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采用启发与讨论的方式,多列举例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2)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实际简单例子应用与数学原理相结合,把抽象的系统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加强练习教学环节,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教学手段: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板书式教学,直观、学生注意力不易分散,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共鸣效果好。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