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29052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学案教师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沾化第二中学2011级高二课时教(学)案(教师版)学科: 语文 姓名: 使用时间_ 2012年_11_月 28 日 课 题雨霖铃编制人吴春娥审核人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内容;体悟情感;感受婉约风格。2、通过讨论:鉴赏本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手法。课堂评价设计提问性评价:能准确说出词的内容、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表现性评价:能积极参与讨论,能准确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课前预习学 习 要 求学 案 内 容1、了解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朗读诗词,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标注字音词义。4、准确答题并记忆。1、关于词的知识: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

2、盛于宋代。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代表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等。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代表人还有辛弃疾。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

3、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2、 了解作者: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

4、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

5、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时人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释题及写作背景: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4

6、、预习自测:(1)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根据风格大体上可分类为 婉约派和豪放 派。词根据字数大致可分为 小令 、中调 和 长调。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 单调;有的分两段,称 双调 ;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 三叠 或 四叠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的前半生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在饱受世态炎凉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柳永 。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精通音律,创制 长调 ,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时人语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3)给加点字注音并记住字形:雨霖铃(

7、 ) 凄切( ) 骤雨( ) 凝噎 ( )暮霭( ) 更那堪( ) 今宵( ) 留恋处( )课 堂 学 习活动实施方案导入一: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8、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导入二: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9、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一、预习检查:比一比,柳永知多少: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柳永的经历和在词坛上的成就。(明确要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 经历:改名前,失意不第,“怪胆狂情”,流连于秦楼楚馆,“奉旨填词”;改名后,考中进士,官微职轻,家无余财,客死襄阳。(3) 成就:精通

10、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二、初读感受,明确基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哀婉、悲伤、凄清。)三、再读感知,把握内容:各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概括上下阙的内容:上阕: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别时情景下阕: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别后想象(相思)四、合作探究:1、各组选出喜欢的句子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方面进行鉴赏,并揣摩练习诵读出情感。(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赏析: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对长亭,正值天晚,暮

11、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这一句表面写景,但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诵读指导: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赏析: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

12、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诵读指导: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让人想见哽咽唏嘘之声。(三)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13、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诵读指导: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

14、道路修远。这一句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所以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赏析: 上片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诵读指导:重读“伤离别”“更那堪”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

15、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