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样施工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287382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量放样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放样施工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概况: 市民广场锦绣家园地处丹溪路与县前街交界东北角,建筑物A轴线距县前街中心线12m,丹溪路中心线距轴/S轴为24.039m,丹溪路中心线距轴/k1轴为31.215m。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本工程的测量放样基本可以分为三块来考虑,各为A座、B座、裙房处。一、 工程定位控制测量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作为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施工方格控制网必须经初定、精测和检测三步进行,并且两个施工单位应定期由专人负责进行复核。2、 根据总平面图设计坐标,为确保控制网的正确,必须由总坐标系统结合建筑物规划红线引入定位。3、 根据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条件,选择适当地方按一次埋设、多种用途、长期

2、使用的原则埋设首级控制点、组成一个完全能满足施工放样及沉降观测需要的永久性施工控制网。控制点按要求进行技术处理、控制点所处位置要保证今后不被占用且障碍较少、以使对控制点进行使用和保护。控制点既作平面控制之用,又作标高控制之用。4、 工程开始前,根据工程结构情况,利用首级控制点,放出二级控制点作为施工的二级控制,并进行联测复核。该控制点既可用于细部点的放样,同时又可用作对工程上各结点的复合检测。5、 利用全站仪对所有控制点进行精确测定,并将他们与附近的国家城市等级点进行联测,使其坐标与高程统一为一个系统,便于今后使用。6、 利用配套计算机对所有观测值进行严密平差,保证整个控制精度完全能够符合国家

3、工程测量技术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平差成果存入计算机内存,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7、 随着施工的进展,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经常对所有控制点作必要的检测。8、 本工程测量依据为义乌市勘察测绘院提供的。9、根据义乌市测绘院提供的测量依据,建设本工程建筑物测量控制网,控制网见附图1。二、 高层垂准测量与平面放样1、 垂准测量(1) 垂准测量内部控制点的留设: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A幢计划在轴线处留设“十”字形垂准测量控制点4个;B幢计划在轴线处留设“十”字形垂准测量控制点4个。具体见附图2。(2) 内部控制网的施测: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资料及开始施工时建立的平面控制网建立建筑物内部平面控制

4、点,运用极坐标法,按既定的垂准测量控制点在建筑物内布设测量。所布设的控制点与整幢大楼的测量基准点进行联测,测量结果进行严密平差,计算点位坐标,并与设计坐标比较改化。改化之后再次进行检测,要求控制网的测距相对中误差小于L/20000,测角中误差小于5。若不满足要求,再次改化,直至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这种改化只需进行两次。因垂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为此,基准点处预埋10CM10CM钢板,用钢针刻划十字线定点,线宽0.2MM,并在交点上打洋冲眼,以便长期保存。所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应定期进行复测、校核。(3)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首层平面放线直接依据首层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根据规范要求,应

5、从地面控制网引投到高空,不得使用下一楼层的定位轴线。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内控天顶法,投点仪器选用天顶垂准仪。在控制点上方架设好仪器,严密对中,整平。在控制点正上方,在需要传递控制点的楼面预留孔处水平设置一块有机玻璃做成的光靶或原仪器附带的光靶,光靶严格固定。仪器从0、90、180、2704个方向向光靶投点,用0.2MM笔定出这4个点。若4点重合则传递无误差;若4点不重合,则找出4点对角线的交点作为传递上来的控制点。所有控制点传递完成后,则形成该楼面平面控制网。对该平面控制网进行角度观测(2全站仪二测回)及边长量距(精度l/20000)。由观测成果作经典自由网平差,根据平差结果与理论值相比较

6、,若边长较差S2.0MM,角度较差12,则说明4点精度达标,则记录不作归化;若边长较差2.0S3.0mm,角度较差1224,则说明4点精度不够,必须归化;若边长较差S3.1mm,24,则说明投点精度不够,必须重新投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4) 在首层根据轴线设立坐标点作为平面控制点后,浇筑上升的各层楼面必须在相应的位置予留150150mm与首层平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能保证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2、 平面放样(1) 地下室平面放样方法与上部主体相同。(2) 首先计算出各轴线交点在控制点所在坐标系统中的坐标,供放样使用。(3) 根据具体情况,直接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点上按极坐标法放出各轴线交

7、点,或利用控制点,在与所需放样轴线交点相互通视的地方测设若干转点作为临时控制点,然后将全站仪架设在转点上,以控制点为后视,按极坐标法放出各轴线交点。这些交点足可满足进一步细部放样的需要。(4) 为保证放样的准确性,校核可改用其他放样方法(如角度交合法等),重新放样主要轴线交点,或测量相应轴线交点间距离。三、 水准点的引测和层高控制1、 本工程水准点的引测必须用二等水准测量,确定水准测面的标高并与国家或城市水准点联测。水准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进行。2、 随着主体上升,高程控制工作可与平面放样同步进行。在工程开始时,先精确测定各个二级控制点的标高,将它们归化到各轴线交点设计标高所使用的

8、高程系统,放样时可将全站仪设在二级控制点上,利用全站仪可以直接测出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的功能,测出轴线交叉点与站点之间的相对高差,将标高传递至任一高处。四、 柱、梁板的施工测量控制1、 柱垂直度控制本工程控制柱垂直度应首先计算出各柱轴线中心点平面位置的坐标(X、Y),将它们与柱施工到任意高度的标高(H)一起组成三维坐标( X,Y,H),然后利用全站仪可进行三维坐标测量的功能,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点或临时控制点上(临时控制点已经精确测定),按( X、Y,H)对柱进行空间定位,即可保证柱施工垂直度完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2、 梁板施工测量控制梁板施工的测量控制主要是控制梁的标高,而标高的控制则可通过测量垂

9、直距离来实现。施工时,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点或临时控制点上,利用全站仪可直接测量两点间垂直距离的功能,由梁上某一位置的设计标高,计算出该位置到仪器位置的垂直距离H(H=设计标高控制点或临时控制点标高仪器高),全站仪即可定出设计标高的实际位置。利用全站仪可以比用钢卷尺丈量来控制垂直距离精确得多。五、 工程测量仪器的选用型号为确保本工程的施工测量精度,经过综合比较,主要选用以下测量仪器:1、 全站仪:GTS701(中文版)智能型全站仪;精度2,(2mm +2ppm*D)。2、 垂准仪:PL1J激光垂准仪,精度向上10,向下1。3、 经纬仪:DT110L激光经纬仪,精度5。4、 水准仪:ATG1自动安

10、平水准仪,精度0.7mm。5、 扫平仪:RLH自动安平激光扫平仪,精度10。六、 建筑物沉降观测1、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根据本工程引测的水准点为基准点引测,该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水准点固定方式见附图3。2、 沉降观测点按设计要求埋设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以保证观测点上能垂直置尺,通视条件良好,本工程采用燕尾形观测点见附图4。 1-粗钢筋 2-细石砼回填 3-混凝土 附图3 水准点固定示意图 附图4 沉降观测点3、 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布置见附图5。4、 沉降观测时,应特别注意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

11、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确定。5、 沉降观测与工程的位移、倾斜和可能出现的裂缝观测必须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定期进行,工程竣工后亦需进行变形观测,以便积累大量资料直至稳定为止。6、 沉降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成果处理,并输入电脑进行存档比较。7、 沉降观测作业中应特别遵守以下规定:(1) 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2) 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3)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4) 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