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285934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余劳动力转移前后的思考为了认真贯彻贯彻市三次党代会精神实质,加快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的目的,结合团区委巴南团发18号文献精神,我们调研二组有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共青团服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调研课题在各镇街展开了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活动各镇街充足根据本土本地区的实际状况,运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措施对调研课题进行了全面的、进一步的、细致的、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调研材料。通过我们二构成员的整顿整合,现将整顿后的报告报告如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核心在农民增收,核心在富余农民的就业。上世纪八十年代,

2、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推动和经济逐渐健康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都市。就我区而言,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的重要就业形式。一、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区目前农村人口9.万,占全区总人口近9.3%。18岁的农业劳动力约5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07公顷。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由于地区经济的大量开发耕地面积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此导致劳动力总量过剩,进城务工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调查记录:全区既有外出务工人员约3万人,其中,男性11万余人,女性万余人,全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分布在山西、内蒙、黑龙江等,以石龙镇最为突出。少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尚有一小部份出境。据调查理解,全区外出人员在外面干的大多

3、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小商贸等。她们拿的都是汗水钱,农民为什么还选择外出打工呢?具理解她们觉得,不出去打工呆在家里又没有什么出路,但比在家里一分钱找不到好,再个就是为了增长家庭收入和为子女读书筹集学费。虽然外出打工能挣回一部分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出去打工了,农村产业发展受阻,农忙季节严重缺少劳动力,有的村浮现了老人去世后找不到人抬的状况。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并且日趋加重的形式不得不引起注重,如果不进行引导和合适的控制,将会影响全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外出务工成为除农业外农民最重要的就业形式和钞票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也不难看出,没有通过技能培

4、训的农民工进城后具有盲目性,不能有效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通过熟人或亲戚朋友简介。但是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累、苦的重活。二、法制观念的淡薄导致维权不力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一般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用工合同,但问及合同或合同的内容时,也有不少农民工不是很清晰其中的内容条款,某些用工单位虽然和农民工签订了用工合同或合同,但是随便开除用工人员也不是不存在以及遇到经济纠纷时不会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投诉,都是采用过激违法行为加以自己解决。对于三险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更是少之有少,一旦发生工伤后虽然单位能支付一部分医药费,但是后续药费将无法得到有效的跟进。由于没

5、有签订医疗保险,一旦得了大病将无法得到行之有效的妥善救治。三、农民过于流失外出对本地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过多,产业构造调节进展不大。我区某些乡镇由于比较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后,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条件和舞台,因此诸多人出去后就没有打算回来发展,条件稍好的务工人员干脆把家人接到外面居住。部分人在外面当上小老板后,回到家乡带走大量的青壮年劳力。某些返乡回家的个体老板回乡带走了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致使某些乡镇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多种产业构造调节政策因缺少劳动力而进展不大导致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某些乡镇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多任

6、性冷漠,学习成绩不抱负。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调查中还理解到这些“留守孩子”和一般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的孩子,在成长上存在五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健全,相称部分孩子教育成长令人担忧;二是隔代培养问题严重。由于大多数孩子被寄养在老人家中,大多数农村老人呈文盲半文盲状态,以落后的思想和过份的关爱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利的;三是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情感交流错位,有的孩子养成娇惯任性,有的则养成抑郁孤单的性格;四是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留守孩子中,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比较多;五是父母文化

7、教育意识差。孩子没有念完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便让其辍学回家,帮家里干农活或带其外出工。3、“留守老人”劳动繁重、赡养无着、孤苦寂寞。子女外出打工,留下的承包地不能让它荒着,经济本来就不宽裕,舍不得请人帮工,老人们只得一年到头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去忙个不断,七八十岁的老人因儿孙外出自己还要弯着腰犁田、栽秧,干着繁重体力活。孙辈们的成长,老人们除了要帮着做饭、穿衣,还要操心管教。老人们自身年老体衰,病痛自是难免,子女不在身边,没有人服侍,只能自个撑着,更受煎熬的是老人们精神上对在外子女的挂念。 四、社会的复杂让务工农民岌岌可危、外出青壮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因受文化限度的制约,全区外出务工青年的整

8、体素质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至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从事某些简朴笨重的劳动或技能较低的工作,她们一年到头在外打工挣钱,到头来除了吃住,回到家里所剩无几。 2、外出务工遍及陷阱,不少人上当被骗。全国性的劳动力大流动给不法者可乘之机,她们运用打工者急功近利致富心切的心理诱其上当。调查中我们看到打工者易误入的陷阱:一是诱骗打工人员为其携带和贩卖毒品,打工者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传销组织,打工者一但陷入,在威逼利诱下,编借多种借口让家里汇钱过去,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对于贫穷的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觉得过度进行劳务输出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

9、某方面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反过来又削弱了本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浮现恶性循环。五、几点建议加快农村产业构造调节,使农民在农业产业构造调节中尽快得到实惠。如果在产业构造调节中,农民得不到实惠,苦干一年二年收益不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将会浮现一系列的问题,产业构造调节也将受阻。如果通过产业构造调节或者发展其他产业能获得和打工同样的效益,农民是不肯背井离乡,别亲离友,丢下老人、子女外出打工的,她们会留下来在家乡发展。建议1结合本地区产业构造的实际状况,环绕地区发展特点,以兴办本地产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给出优惠政策大力进行对外招商引资,本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同

10、步积极进行农民工的各方面技能培训,使她们就地就近打工;加快农村产业构造调节的步伐,做好延伸链条,做活“回归”文章。呼吁在外致富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便利条件,予以她们政策上的优惠、给她们发明创业的舞台,鼓励她们回乡承包、建设、开发、开办种、养殖场。让她们把在外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释放出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议、要采用措施,积极引导农村中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扎根农村,激活她们建设农村的热情,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乡化。调动群众积极性,选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领导。选好人,用好人。政府应对群众选举产生的农村领导班子进行培训,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带

11、领农民致富的能力。建议、竭力解决“留守孩子“、“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俗话说“种田不好荒一年,教儿不好害毕生”,面对大量青壮年外出后留下的“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等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摸索有效机制、尽快出台保护农村“留守孩子”权益的措施。引进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建议4、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中央一号文献”明确规定的。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好文化基本。政府要拨出部分资金,对务农者和外出务工者特别是刚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有针对

12、性的对她们进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法律培训,协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长外出就业人员的社会判断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建议5、政府应加大对劳务输出的引导及管理工作,加强劳动就业办和乡镇劳动保障所的服务功能建议劳动就业部门应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推荐工作、维权等服务性工作。建议6、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等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岗位竞争剧烈,谋职就业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她们往往处在弱势地位,常常遭遇就业无门、打工欠薪、谋生艰难的窘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工会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协助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守法、守法,避免不法和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工会参与劳动关系的有效协调和解决,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化悲观因素为积极因素,才干保证明现都市的社会和谐稳定。顾炎武之母以“断稠励子”才有后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应立足于本职工作,开拓进取,“以我区之忧而忧,后我区之乐而乐”,以提高务工青年技能为己任,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建设我区“三区”目的为使命,为地区经济的繁华、稳定立新功,创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