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系统计算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28338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架系统计算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编 号: 版本号: V1.0 悬架系统计算报告项目名称:编 制:校 对:审 查: 会 审:标 准 化: 审 核: 批 准: 2014年 03月 / 修订记录序号修订日期页码原文容修订容备注(修订原因)目次1 概述11.1 计算目的11.2 悬架系统基本方案介绍11.3 悬架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12 悬架系统的计算22.1 弹簧刚度22.2 悬架偏频的计算22.2.1前悬架刚度计算32.2.2 前悬架偏频计算42.2.3 后悬架刚度计算42.2.4 后悬架偏频计算52.3 悬架静挠度的计算52.4 侧倾角刚度计算62.4.1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62.4.2 后悬架的侧倾角刚度82.5 整车

2、的侧倾角计算92.5.1悬架质量离心力引起的侧倾力矩92.5.2侧倾后,悬架质量引起的侧倾力矩92.5.3总的侧倾力矩102.5.4悬架总的侧倾角刚度102.5.5整车的侧倾角102.6 纵倾角刚度102.7 减振器参数112.7.1 减振器平均阻力系数的确定112.7.2 压缩阻尼和拉伸阻尼系数匹配132.7.3 减震器匹配参数133 悬架系统的计算结果144 结论与分析15参 考 文 献151 概述1.1 计算目的通过计算,求得反映MA02-ME100纯电动车悬架系统性能的基本特征,为零部件开发提供参考。计算容主要包括悬架刚度、悬架侧倾角刚度、刚度匹配、悬架偏频、静挠度和阻尼等。1.2 悬

3、架系统基本方案介绍MA02-ME100纯电动车前悬架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带横向稳定杆结构,后悬架系统采用拖曳臂式非独立悬架结构。前、后悬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图2:图1 前悬架系统图2 后悬架系统1.3 悬架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悬架系统设计输入参数如表1:表1 悬架参数列表项目开发目标车质心高(mm)空载483满载489前轮距(mm)1299后轮距(mm)1304轴距(mm)2332整车整备质量(kg)1100最大总质量(kg)1400前轴荷(kg)空载605满载630后轴荷(Kg)空载495满载770前悬架非簧载质量(kg)49后悬架非簧载质量(kg)432 悬架系统的计算2.1 弹簧刚度根据

4、KC试验数据分析,选定弹簧刚度:前悬架弹簧刚度为: ;后悬架弹簧刚度为: ;2.2 悬架偏频的计算悬架系统将车身与车轮弹性的连接起来,由此弹性元件与它所支承的质量组成的振动系统决定了车身的固有频率,这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图3 前悬架刚度计算示意图图4 后悬架刚度计算示意图2.2.1 前悬架刚度计算前悬架刚度按式(1)计算:(1)式中:K悬架刚度,N/mm;b前弹簧中心线与转向瞬时运动中心距离, mm; p车轮中心面距转向节瞬时运动中心距离, mm。根据图3得b=2435mm,p=2578mm带入式(1)得前悬架刚度为:取衬套的刚度约为悬架刚度的15,所以前悬架总刚度为:17

5、.84(1+15)=20.52N/mm2.2.2 前悬架偏频计算前悬架偏频按式(2)计算:(2)式中:前悬架偏频,前悬架的刚度,N/mm;前悬架簧载质量,kg;前悬架满载簧载质量,kg;前悬架空载簧载质量,kg。根据表1得并把20.52N/mm带入式(2)得出:前悬架满载偏频:前悬架空载偏频:2.2.3 后悬架刚度计算(3)式中:弹簧中心线与后轴垂线间的夹角, 5.3 (见图4);则:考虑在悬架系统中橡胶块的变形,其刚度约为悬架刚度的1520,此处取15,经计算:2.2.4 后悬架偏频计算后悬架偏频按式(4)计算:(4)式中:后悬架偏频;K后悬架的刚度,N/mm;后悬架簧载质量,kg;后悬架满

6、载簧载质量,kg;后悬架空载簧载质量,kg。根据表1得并把带入(4)式得出:后悬架满载偏频:后悬架空载偏频:2.3 悬架静挠度的计算静挠度也是表征悬架性能的参数,按式(5)计算:(5)式中: 静挠度,mm;前悬空载静挠度,mm;前悬满载静挠度,mm;后悬空载静挠度,mm;后悬满载静挠度,mm;m簧载质量,kg;g重力加速度,;K悬架刚度,N/mm。所以,按式(5)计算得出:前悬架空载静挠度:前悬架满载静挠度:后悬架空载静挠度: 后悬架满载静挠度: 空载状态后前悬架偏频比:nr2/ nf21.67/1.371.22满载状态后前悬架偏频比:nr1/ nf11.32/1.340.98悬架刚度匹配结论

7、:一般舒适型轿车前悬架偏频在11.45之间,后悬架偏频在1.171.58之间。开发目标车前后悬架的空、满载静挠度和频率值以与偏频比较合理,适合舒适型乘用车。2.4 侧倾角刚度计算2.4.1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由两部分共同作用,即螺旋弹簧引起的侧倾角刚度与横向稳定杆引起的侧倾角刚度。1)螺旋弹簧引起的侧倾角刚度按式(6)计算:(6) 式中:前螺旋弹簧引起的侧倾角刚度,Nmm/rad;b前弹簧中心线与转向瞬时运动中心距离, mm; p车轮中心面距转向节瞬时运动中心距离, mm;B前轮距, mm;前螺旋弹簧刚度,N/mm。 根据图3得b=2435mm,p=2578mm,根据表1得B=

8、1299 mm,并把=20 N/mm带入式(6)得出螺旋弹簧的侧倾角刚度为:=1.5110 Nmm/rad参考KC试验数据衬套扭转时的刚度有约为15的影响,则前悬架由螺旋弹簧引起的侧倾角刚度为:2)横向稳定杆引起的角刚度按式(7)计算:(7)图5 前横向稳定杆结构示意图式中各参数参见示意图5:横向稳定杆引起的角刚度,Nmm/rad;d稳定杆直径, mm;I稳定杆的截面惯性矩, mm;E材料的弹性模量, (N/mm)2前稳定杆直径d=19mm,所以前稳定杆材料为:60si2MnA,所以 E=206000 (N/mm)2前横向稳定杆引起的角刚度为: 考虑固定方式,新的稳定杆在车轮处的等效侧倾角刚度

9、与稳定杆所提供的侧倾角刚度比为:i=0.5,稳定杆在车轮处的等效侧倾角刚度为:由于连接件是橡胶元件,故实际刚度值一般比理论值减小1530,取15。则所以,前悬架总的侧倾角刚度:2.4.2 后悬架的侧倾角刚度(8)式中:弹簧中心线与后轴垂线间的夹角 ;弹簧刚度 ;弹簧安装间距 ;以上数据代入公式(8), 得:考虑衬套扭转时的刚度有约为20的影响:则:后悬架侧倾角刚度为一般要求前悬架侧倾角刚度要稍大于后悬架侧倾角刚度,以满足汽车稍有不足转向特性的要求,并且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比值一般在1.42.6之间。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得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比值为2.5,显然开发目标车型满足要求。2.5 整车的侧倾

10、角计算车厢侧倾角是和汽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有关的一个重要参数。侧倾角的数值影响到汽车的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和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以下质心与侧倾中心示意图各参数是从装载数模上测定的。图6 整车空载状态下质心与侧倾中心示意图当汽车作稳态圆周行驶时,车厢侧倾角决定于侧倾力矩M与悬架总的角刚度K。以下依据满载状态下稳态回转试验要求的0.4g m/s2进行计算。2.5.1悬架质量离心力引起的侧倾力矩簧载质量离心力引起的侧倾力矩:(9)式中:侧向加速度;悬上质量, ;h整车质心到侧倾轴线的距离为:(见图6);以上数据代入公式11,可得侧倾力矩:2.5.2侧倾后,悬架质量引起的侧倾力矩车厢侧倾后,悬架质量的质

11、心偏出距离e,因此,其重力引起的侧倾力矩为:(10)式中:为悬上质量重力为 ; 整车质心到侧倾轴线的距离(见图6);整车侧倾角;2.5.3总的侧倾力矩2.5.4悬架总的侧倾角刚度2.5.5整车的侧倾角汽车在转弯时,车身在0.4g的侧向加速度的作用下,车身侧倾角不大于35,显然开发目标车型满足要求。2.6 纵倾角刚度在制动强度Z=0.5时,当车辆发生纵倾时,前后悬架受力的变化量相当于轴荷转移量G(11)式中:Z 制动强度:0.5;满载簧载质量 Ms =1400-49-43=1308kg ;簧载质心高(满载) hg=489mm;L 轴距 2332 mm;通过上式计算得到的轴荷转移量是1343.95

12、N;前后悬架变形由公式可得出:式中:K 悬架刚度,前悬架为20.52N/mm,后悬架为24.84N/mm。计算得:前悬架 后悬架整车纵倾角整车纵倾角刚度为2.7 减振器参数汽车的悬架中安装减振装置的作用是衰减车身的振动保证整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下面仅考虑由减振器引起的振动衰减,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以方便对减振器参数的计算。汽车车身和车轮振动时,减振器的液体在流经阻尼孔时的摩擦和液体的粘性摩擦形成了振动阻尼,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并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去,达到迅速衰减振动的目的。汽车的悬架有了阻尼以后,簧载质量的振动是周期衰减振动,用相对阻尼比来评定振动衰减,相对阻尼比的物理意义是指出减振器的阻尼作用在与不同刚度和不同质量的悬架系统匹配时,会产生不同的阻尼效果。2.7.1 减振器平均阻力系数的确定减振器阻力系数的确定:(12)式中:减振器阻力系数;相对阻尼比;悬架一侧的簧载质量;悬架偏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