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26965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清人李渔说:“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 人立心。”就是说,剧中人物的语言(包括曲词道白)是表达人 物感情的,是揭示人物心灵奥秘的,只有通过语言的刻画,才能收 到“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的艺术效果。明代 高濂剧作玉簪记就有此显著特色,即以隐微细腻的语言刻画于 独特的“情境”中,独特“人”的独特心理,以达到表现人性美, 揭示其思想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用。在剧作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靠人物曲词的抒情加以表现,因 此,作品的艺术魅力往往就在于以情感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 中说:“世之曲,咏情者强半,持此律之,品力可立见矣。”玉 簪记正是以情见心,让人物的情在矛盾冲突中抒发。由于有了内 在的心理矛盾,在抒情时就相应地带出外在的形态表现。这样以心 理矛盾为内在依据,诉诸声音的抒情,结合形态的表现,十分传神 地表现出人物的美好心灵,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产 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隐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性美这一艺术特色,在玉簪记 第十六出琴挑(原名寄弄)中得到最突出的表现。玉簪记 主要描写书生潘必正赴京应试落第,他姑母为金陵女贞观观主,因 此暂住于女贞观中。陈妙常因遭遇靖康之难,在逃难途中与母亲失 散。陈妙常、潘必正本来被两家父母指腹为婚,其母亲陈氏遂投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