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26704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教育考察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教育考察报告南通教育考察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 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 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 见和建议。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 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 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 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 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 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 678 所小学,250所初 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 76所

2、,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 育学校。学生总数 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 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 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 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 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 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应试教育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 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 分以上高分 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 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

3、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 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 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 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 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 “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 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 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 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 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 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比较雄厚的经

4、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 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 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 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 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 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 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 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 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 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 这是指

5、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 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 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 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 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 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 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 现,中级教师占 35.68%,高级教师占 34.36%(见附图1),一 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52 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 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 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 吉林老师

6、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 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 李庚南老师于 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 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 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 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 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 学任务(见附图 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 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 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 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附图 1、附图 2、

7、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 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 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 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 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 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 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 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 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 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 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 惊人的成绩了。以

8、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 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 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 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 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二、素质教育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 新海。许校长从 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 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 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 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 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 会,并让每个学

9、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 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 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 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 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 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 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 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 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 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 了锻炼,

10、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 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 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 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 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 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 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 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 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

11、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 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 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 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三、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 10个省市推广,江苏 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 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 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 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 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 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 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

12、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 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 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 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 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 理。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 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 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 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 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 不会一帆风顺。四、路在何方百年

13、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 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 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 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 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 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 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 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 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 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

14、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 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 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 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 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 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 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 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 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 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

15、已持续 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 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 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 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 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 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 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 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 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 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 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

16、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 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 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 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 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 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 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 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 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 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 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 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