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260169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王鸣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部属各高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其后各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相继制定了同类文件或规定,我校也于2003年12月制定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虽然文件是面向研究生的,但对导师也完全适用,因为导师是研究生的表率,应首先带头遵守各项规定,在道德面前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学术道德是一个极严肃也是极严重的问题。2002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端木的署名文章中说:“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腐败,在上世纪80年代还鲜有所闻,90年代以来

2、却有泛滥之势,学生、教授各个层面,竟无一能够幸免。”足见问题已达到了触目惊心的严峻程度,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大力加强综合治理,若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并组织相应的学习教育活动,乃是当务之急。何谓“道德”以及古代和西方对道德论述之一瞥开宗明义。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首先要正名。什么是“道德”?辞海的解释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道德”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道”是指人行的道路,也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

3、遵行的普遍规律。“德”和“得”意义相近,是指根据道的规律和对道的认识而进行修养有得于已,也称为德。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足见道德之尊贵和重要。自有人类以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均有与其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信仰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Sokrates, 469-399BC.),柏拉图(Platon, 427-347BC.)。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 384-322BC.)均有关于道德的论述。亚里斯多德首次提出“身体、德行和智慧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当代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先驱。圣经中曾有关于始祖亚当、夏娃因不遵从至

4、高的道,经不住毒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而将罪引入世界的记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偷窃行为和犯罪,从而招致了最严厉的惩罚。亚当、夏娃被驱出乐园(伊甸园),英国著名诗人米尔顿曾据此写成不朽的长诗失乐园。古代以色列人有必须严格遵守的“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清华大学正准备出台“教师十诫”)。在“十诫”中有“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窃”、“不可作假证”等十条诫命(请注意今日学术界的剽窃和弄虚作假,伪造虚假实验结果和假证明,也是与“十诫”中“不可偷窃”、“不可作假证”相抵触的)。我国是世界上最讲礼仪和道德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典籍“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诗、书、礼、易、春秋),以及老子的道德经,甚至家喻户晓的通俗读物三字经均有关于道德的许多论述,尤其是宣扬孔孟之道的论语、孟子,更是我国历代数千年遵循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道德理念被概括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及“礼义廉耻”,并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昔日国民党虽有八百万美式装备的军队,但因不仁不义,寡廉鲜耻,于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历史教训发人深省。违背道德之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许多哲人为之忧虑,例如孔子曾说:“德之不修,是吾忧也”,为了加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夫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当然上述道德理念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一定都适

6、于今日之社会,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的含义。例如封建时代的“忠”是指忠于君王,而今日之“忠”应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等等。但道德也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恰当地传承古圣先贤的教诲,“古为今用”,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西方对我国儒学甚为尊崇,在我国文革批孔高潮时,美国华人在纽约市中心建立孔子塑像和“孔厦”,供人瞻仰。许多中外商人并提出“儒商”的理念,其核心乃崇尚“诚信”,这也正是我们今日道德所倡导的。唐太宗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治理国家需要“以古为鉴”,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以铜为鉴、以人为

7、鉴”,警钟长鸣,避免重蹈他人失落的深渊而后悔莫及。为了进一步加强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力度,我国制订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的起码道德要求。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对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以此来规范自向的思想言行,作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腐败的表现种种教育部的意见及我校制定的规定均列举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和种种表现,兹以规定为主,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如下:1侵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包括论文成果、技术

8、报告、教材著作、软件程序、研究数据及创新的学术观点等);2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包括试验数据、调查数据、图表、照片和软件计算结果等),以及修改和隐瞒不利数据,并用于伪造创新成果和新发现;3将本课题组及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论文中不加标明而居为已有;4请他人代写文章或代他人写文章,在撰写学位论文及其它拟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文钱交易”或“文权交易”行为者;5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署名;6发表学术论文时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署名,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而标注资助基金项目;7发表学术论文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8虚开或篡改发表文章接受函;9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研究成果鉴定、奖学金评定、论文评阅

9、、论文答辩和考试成绩等;10诽谤、陷害、恐吓、报复、辱骂或恶意攻击领导、导师、任课教师、论文(或成果)评审人和有关同学等;11伪造导师或专家推荐信及其他评定(或审批)意见,伪造导师、领导或专家签名;12在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和分析测试等工作中弄虚作假,或虚开实验报告,以职谋私;13盗用、贩卖或擅自传播本课题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资料、有偿使用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擅自占有或转移课题组的试材或种质资源;14制造或者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15伪造或篡改学历、职称、奖状、证书等文件;16代他人考试或请他人代自己考试,或考试作弊或泄露考题,谋取非法成绩、证书、学历、职称或经济利益;17发现同学或同

10、事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加劝阻和制止,对严重违反者知情不报或有意隐瞒;18对自己认为本校(或其他单位)有关人员违法、违纪、违反学术道德行为,未向本校纪检或相关管理部门反映举报(或举报后未经查证确认),随意向媒体传播而造成不良后果,或制造伪证,诬陷他人;19对自己经营的产品吹嘘夸大,作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谋取非法利润;20侵犯他人专利权或其它知识产权,将他人选育的品种更改名称或更换包装,进行非法销售,或无证经营,谋取私利。1抄袭剽窃是学术道德失范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抄袭剽窃古已有之,人戏称为“誊文公”或“文抄公”一向受人鄙视。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怪杰郑板桥对此种败类深恶痛绝。他曾说如果有人

11、抄袭他的诗文,“吾必变厉鬼以击其脑”。时代前进了,科学技术发达了,昔日之“誊文公”的手法已显得陈旧落后,抄袭的技巧也“与时俱进”大有“创新”,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今人耳目一新。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一无造船厂,二无造船原料,三无造船技术,只是凭他的聪明智慧一夜之间就借来箭支十万有余,可谓“三无造箭法”。当代剽窃者真是聪明超过诸葛,一不进行扎实实验,二不进行深入调查,三不进行独立思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们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与现代高科技IT及BT巧妙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抄袭的效率。过去“文抄公”的工具只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足矣,而今却换成了电脑,再联上Inter网,只要

12、移动鼠标在网上搜索有关文章或著作,选其有用的部分进行剪切粘贴,再击Ctrl+C快捷键,很快便拼接成“自己”的“大作”,就这样上述“三无文章”就“克隆”出来了。岂不“痛快”。(若无人揭发还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或“重点教材”)。君应扪心自问,你之“快”,乃建立他人之“痛”的基础上。文章、著作的原作者付出了数年、数十年的劳动成果,就这样流失了,多么痛心。此种不法行为若不得到制止,那些诚实的研究者还会有积极性吗?闻名全国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在其32万字的著作想像的异邦一书中竟有10万字抄袭自哈维兰所著当代人类学一书,可谓“文抄公”的典型案例,然而这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与之媲美者颇不乏人,这里再

13、举出两个教授抄教授、教授抄博士的事例,以儆效尤。其一,是教授抄博士的事例。以色列的一位博士揭露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杨敬安教授抄袭他的论文,其后又有多人投诉发现杨至少有5篇论文几乎是全盘抄袭国外学者的成果,原来这位“知名教授”的学术成果、学位、地位竟是抄出来的。因此,受到了开除党籍处分。其二,是教授抄教授的典型事例。西南师范大学陈国生教授在其论文中抄袭蓝勇教授论文及手稿1800字,约占其论文的四分之一。其实陈国生抄袭他人著作由来已久,且早有人揭露,但无人过问,而且抄袭来的论文档不住其破格晋升之路,至使此“文抄公”胃口越来越大,最终未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被判向被侵害方赔礼道歉,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业内

14、人士指出:“陈国生一案的真正警惕作用在于让我们反思”。上述杨、陈二位教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并非初犯,而是惯犯,由于屡屡得逞,而愈加胆大妄为,若早加制止,也不至演变到今日身败名裂的地步,社会的宽容和袒护实际是害了本来很有才华和潜力的学者,令人痛心。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从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他人著作的丑闻曝光,并受到严肃处理之后,一时震惊全国学术界,也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沉在水下的类似事件也陆续泛出水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公布了2001年的学术腐败案件,为了有力地打击学术腐败,旅美学者方舟子还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一个专门进行学术打假的网站。各地揭

15、露的大量学术腐败的事例使人触目惊心,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两袖清风”,世外桃源的高等学府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真正的“净土”已难寻觅。学术腐败不仅在教师中、在教授中存在,在大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尤其表现在考试作弊方面。君不见我校每年考试结束后,布告栏里贴满了对考试违规学生处理的决定。这只是现象,更堪忧的是一些人并不以此为耻,以此为戒,并未引起社会应有的关注和舆论的谴责,因而屡禁不止,屡罚不惧。请看中国青年报发表的端木文章中的一段话,该作者在对比了美国哈佛大学对学生学术道德的要求之后,进一步尖锐地提出:那么我国大学按照这个标准差多远呢?接着他引用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学生所写的一段话:“我在大一年,就目睹无

16、数此类问题。首先是考试作弊。几乎已经没有哪个学生还认为考试作弊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抄袭在大更是家常便饭”。听了这些坦言,真令人痛心疾首,发人深省。对此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就会越演越烈,我们的高等学校还会成何体统?我们培养的年轻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虽然学术腐败在整个学术界所占比率可能不大,但如掉以轻心就必蔓延扩散,危害无穷。学术腐败的病毒正在严重地危害着学术界的机体。少数人的腐败行为,会抹黑我国整个学术界的声誉,事实上正在国外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欧美一些重要的化学杂志编辑,对中国的稿源表示担忧。指出其中不少稿件一稿多投、写作不认真、质量低,一些杂志甚至列出了“黑名单”,一旦发现中国学者一稿多投,立刻退稿(引自北大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