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25552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

2、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 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

3、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灯火优傒优良 B跻入人丛通“挤C茶铛旋煮随时 D轿夫擎燎火炬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焉用亡郑以陪邻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秦王恐其破璧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那么噪而相逐D向之浅斟低唱者

4、出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8.以下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那么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缺点。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表达转为第一人称的表达。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19.用“/给以下语言文字断句。白昼

5、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20.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参考答案:16.A 17.B18.B19.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20.有的为逃避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3.只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不敢用兵进犯赵 国的原因,只是因为附:?西湖七月半?参考译文: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

6、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浩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织,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着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渐渐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

7、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欣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成心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杭州

8、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返回,躲避月亮好似躲避仇人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少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游人一进到船里,便催促船夫赶快驶向断桥,为了赶上浩大的集会。因为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喧闹嘈杂,好似水在沸腾,如有巨物震撼,又 好似有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一般,还好似聋子大声说话和哑巴张口乱叫似的。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去。轿夫

9、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恫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分开了。在岸上的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不多时全都走光了。我们这些人这才将船向岸边靠拢,断桥的石阶开场变凉,我们在它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同游客人纵情畅饮。这时,天上的明月,好似刚磨出的镜面;远处的青山好似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眼前的湖面,好似刚洗过脸似的又恢复了平静光洁,刚刚渐渐地喝酒、轻声歌唱的游人从船中出来了,藏身于树下的游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过去跟他们互相招呼问答,拉过来跟他们一同闲坐。高雅的朋友来了,著名的歌妓到了,酒杯和棋子安置好了,乐器伴和着歌声

10、开场了。天上的月色变得更加幽凉,东方将要露出白光天快亮了,客人才分散离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的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适极了。赏析:?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最后一累,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绘,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那么昭然假设示。文章外表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农历七

11、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富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

12、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那么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假设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

13、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渐渐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那么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沉着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

14、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那么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纵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那么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

15、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那么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模糊难辨一。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那么“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挪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详细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表达,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表达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