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247291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魅力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观,确立新的阅读教学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多元解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语文阅读的魅力。那么什么是“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呢?所谓“个性化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与结果。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

2、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答案,正可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此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理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前不久我在教学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问学生:父亲怎样教“我”脱险?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如果是“我”的母亲来,她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我”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做?为什么?父亲的做法有什么指导意义?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兴致勃勃,神采飞扬,一会儿就争先恐后说自己的办法,有的说将衣

3、服拉成条拴在岩石上吊下来;有的说:直接上去抱下来;有的说像父亲一样先从心理安慰他,再引导他一步一步走下来最后同学们都觉得父亲的做法最后,不仅让我脱了险,更让我学到了人生的经验。同学们在精彩的多元解读中,成为阅读的主人,张扬了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开启了充富有生机活力的全新的现代课堂,彰显了生命课堂的魅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开展个性化解读呢?一方面要构建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而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

4、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扶上马,送一程”,通过及时的引导、点拨,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飞扬,智慧得以开启,人格得以完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化解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催生了生命课堂的呈现,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搭建起老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在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解读成了课改中一项大谈特谈的标志性东西,为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多元解读成为了新课堂的“包装”,把多元解读理解低层化、片面化、形式化。例如:有些课堂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

5、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课例。上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在谈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竟然说“父亲形象不够潇洒”“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紧接着便是同学们的笑声掌声,老师的夸赞声。想想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其本质还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随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解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

6、上,如上文中对父亲的解读,至少缺少道德水准,作为教师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父辈们的艰辛与深沉的爱,感受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情感,这就暴露了我们教师欠缺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基本功”,使多元解读异化。同时还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文以载道,清润人心。若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多元解读中做好导师,积极引导,当学生从“解读”中理解、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时,我们教师不也收获成功了吗?那么,如何把握多元解读中的个性化呢?我认为其核心是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争议的“热点”或“走耙”问题,高屋建瓴

7、地“因势点拔”“死水泛活”,才能收到“双向共进,个性为主”的良好效果。近年来我在课改中大胆地尝试,深刻体会到:在构建语义的理解与质疑中,教师一定要当好“导演”,不能越粗代庖,而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互动中各抒己见,当在辩论的“火喉”上时,教师因势利导,释疑解难,让学生对问题“回味咀嚼”,反复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懂得知识是无穷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爷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去探究,去修正,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如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同学都回答:“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可是突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狼很聪明,他们懂得合作,而且有了目标就坚持到底。”这一回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采用了“顺势张扬,逆势抑扬”的方法做了总结。这样,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发掘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心悦诚服的品味到“行成于思”的乐趣,感受到个性化解读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