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和程序问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24362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体和程序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体和程序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体和程序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体和程序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体和程序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体和程序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体和程序问题之浅析一、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类的质疑(一)现状任何试图界定法律程序的努力都无法回避实体法与程序法这两个概念的纠缠。牛津法律大辞典对程序法的解释是: 、程序法一词最初是由英国法学家边 沁创造的类名词,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和规范体系。程序法的对 象不是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用来申请、证实或强制实现这些权利义务的手 段或保证在它们遭到侵害能够得到补偿。因此,程序法的内容包括关于各法院 管辖范围、审判程序、诉讼的提起和审理,证据、上诉、判决和执行,代理和 法律援助,上诉费用,文具的交付和登记,以及行政请求和非诉讼请求的程序 等方法的原则和制度。这种对程序法的解释在当时是较全面、权

2、威的,这表 明并促使我国学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此来界定实体法与程序法。即实体法 是指以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为主的法律;程序法是指以保证权 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另一种有代 表性的界定是以法律的实质及其适用、履行的手续作为分类的标准:实体法是 指规定权利义务实质的法律;程序法是指规定适用权利义务方式和条件的法律。 还习惯用法律部门来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民法、刑法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实体 法,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则是典型的程序法。 这些划分对于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和丰富法学理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 种区分却存在一些问题。(

3、二)问题第一,我们在面对实体法与程序法这两个概念时,应与边沁创造和使用这对概 念的特定背景相联系18世纪的英国是典型的普通法系国家,这与我们今天面 对的属于大陆法系概念化的成文法是不同的。普通法国家保留着司法实践的直 观形式调整司法过程的程序法与作为裁决依据的实体法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已经通过概念化的方式而把法律变成纯粹的文本,排除 了法律中的实践因素。一般认为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我们如果不考虑这种 差别,脱离司法实践,仅仅在文本(法律规范)的层面上寻找程序规则(程序 法)与实体规则(实体法)之间的区别自然会十分困难。所以,在使用这对概 念的时候,不应该依法律部门的划分

4、或法典(法律规范)的形式来区分实体法 与程序法,而应该回到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回到司法实践,行政、立法、仲裁 等法律实践过程中,以法律程序重新界定程序法。第二,边沁所称的程序法主要限丁 对受侵害的权利实施救济的司法程序,相 当于今天所称的诉讼法,实体法也是以司法过程中运用的实体规则为准,这在当 时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这种划分不涉及宪法、议院程序和行政程序,因为当 时的英国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议会的程序属于议会岛治的范畴, 而且英国至今也没有成文宪法。所以,其不需要考虑宪法、议院程序和行政程 序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的问题,但是,这些法律都是现今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 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指称

5、对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使这对概念原有的含义的 不适应。所以,程序法这一概念的范围可以扩张。第三,边沁所说的程序问题并不包括私法中的程序。私法中含有大量的程序问 题,如缔约的程序问题,公司的成立、决策和解散的程序问题。合同法第 342条第2款规定: 、技术转让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一规定的主耍内 容应属于程序的范畴,因为当事人想要签定技术转让合同就必须遵守采用合同 书形式这一特定程序。同时,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实践中发生纠纷,在 司法裁决中也会运用这一规定来进行裁决,从而又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实体意义 的规定。传统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分无非是为了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实体与程序的不可 分性。而通过分析

6、又存在以上一些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用法律程序这一概 念来取代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这同样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并更具合理性。二、法律程序与法律规范(一)法律程序我国通说认为法律程序是由人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所构成的。例如, 葛洪义认为,、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 间和空间的步骤和方式。公丕祥认为,、从法理学角度来分析,程序是从事 法律行为作出某种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过程是时间概念,方式和关系是 空间概念。程序就是这样的时空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程序就其本位而言 是这样一种普遍形态: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 行法律行为。笔者认为,中

7、国是成文法国家,我国的法律规范包含着实体性 和程序性的内容,而法律程序这一概念的提出又是为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及其与 实体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我国,应当把法律程序界定为法律的实践过程,包 括行政程序、司法程序、立法程序、选举程序以及私法领域的缔约程序,仲裁 程序,有关公司和社团的程序规范等所有程序类型的一个通称。这样,便使法 律程序与法律规范相对应,这两对概念的区分同样可达到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 的目的,并且这种区分更符合我国实际。而我国法律规范既包括实体性内容又 包括程序性内容,二者很难区分且没有区分的必要。(二)法律规范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丁所有法律都表现为成文的法律,这些法律文本已经脱离 了司法

8、实践,在其中寻找程序性规范与实体性规范的区别很难,但法律中毕竟 存在着实体与程序之区别。成文的法律(法律规范)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因为:第一,法律的要素以法律规则(法律规范)为主,而法律规则(法律规 范)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则 (法律规范)的后果就是对权利义务的再分配。第二,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 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 和义务。第三,权利义务是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权利义务总是被立法者所充 分重视,也受社会各成员所关注。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明确地告诉人们可以、 应该怎样行为,不可以、不应该怎样行为以及必须

9、怎样行为;人们可根据法律 来预先估计自己与他人之间该怎样行为,并预见到行为的后果及法律的态度。 所以,在成文法国家,国家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规定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来调 整社会关系,通过权利与义务来分析法律问题应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笔者认为, 实体与程序的问题在我国法律规范中就表现为法律主体的实体性权利义务与程 序性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三、实体性的权利与程序性的权利实体性权利是静态意义上的权利,即人们对某种实体利益所具有的受法律保护 的资格和权能,这些利益包括生命、名誉、人格、自由和财产等等。程序性权 利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以一方当事人为例,对其程序性权利可以进行以下分 析:第一,其程序性权利就是其

10、为了行使、主张或保障其实体权利而必须具有 的作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在这里,其具有某种程序性权利,是因为他具有某种 实体性权利。例如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 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 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显然,这种对程序性权利的理解带有工具主义色彩, 即实体权利是目的,程序权利是手段。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并没有规定 其实体性权利,但其未必不具有程序性权利。在特定的过程中,一方的程序性 义务对应着相对方的程序性权利。例如行政处罚法第34条第1款,、执法 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 式,

11、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第 三,法律程序除了具有服务于一定实体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外,还具有其独立的 内在价值。所以,在法律实践中,一方当事人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对 方也没有程序性义务时,其也可以享有程序性权利。对于程序的内在价值,罗 尔斯、萨莫斯、贝勒斯都有论述,一般认为在程序中可以也应当体现当事人的 人格尊严,基本人权等等。这些权利通常体现在一国的法律原则或实践中,其 也可以理解为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 和保障人权。虽然我国宪法还没有司法化,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仍然是当 事人的重要权利,即使具体法律法规没有对当事人权

12、利作出明确规定,仍应尊 重当事人的这些权利。笔者认为,一方当事人如果享有实体性权利其必须要履行实体性义务,因为权 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只有其享有程序性权利并履行程序性义务才可 使其实体性权利实现,这在前已论述过。这四者统一于这一当事人的法律实践 中,任何一者都不可以单独存在,其中程序性权利是最重要的。四、法律程序与法律规范的统一法律程序指的是法律的实践过程,不仅包括司法程序,还包括行政程序、立法 程序以及准司法的仲裁程序。实体性权利、义务,程序性权利、义务是调节这 一互相衔接的法律实践过程的机制。在大陆法系国家,程序性权利、义务,实 体性权利、义务都已经被法典化,属于抽象的、概念化的形

13、式法范畴,表现为 法律规范,但它却是法律程序中的调节机制,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不可能 用程序性权利、义务来界定法律程序,因为程序性权利义务已经形式化,人们 不可能在一个平面空间之中复制出在立体空间中进行的复杂过程。边沁所称的实体法,在今天看来,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人们 的切身利益,如自由、人格、财产、安全等,另一方面是关于参与各种法律程 序的权利,如选举权、诉权、辩护权、知情权等。这些基本权利是人们建立政 府或采用相应法律程序的目的和根据所在。前一方面的内容,如财产权利、人 身自由等,作为法律规范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各种法律程序所追求的目标; 后一方面的内容,如选举权、诉权、辩

14、护权等,又是法律程序自身的合法性源 泉。比较而言,法律程序应当是人们为建立和实现这些价值目标而采取的实践 步骤。因而,法律规范那些基本价值的实现是任何权宜之计所不能取代的,法 律规范上的非议是再精巧的程序设计也无法弥补的。而且,忽视对于作为自身 存在基础的那些基本权利的保护,再精巧的制度设计也会变成专制,因为无论 怎样设计的制度都不能回避政府由少数人控制这一事实,而其一旦摆脱程序的 限制便会成为专制。但是,这并不可以得出法律程序从属于法律规范,是法律规范的工具。包含实 体性权利、义务和程序性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并非在法律程序之上,任何把 法律程序看成是手段、工具、办事方法的做法,事实上都是在弱

15、化法律程序的 内在价值。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法律程序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实践联系被人为的割 裂。正是这种割裂,使法律规范被人们当成法律程序之外的、需要借助丁 法律 程序加以实现的客观秩序。这种观念是把法律程序当成是法律规范的实现手段, 其实际是把法律程序等同于司法程序,仅仅看到了法律程序的一个环节而忽视 了其他环节,特别是立法程序的存在。法律规范是通过立法程序或作为一种惯 例由司法程序加以确认的,其产生的本身就离不开法律程序。并且,这种观点 没有考虑到不同程序类型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没有考虑到立宪过程的法律程 序问题。如果,把法律程序看成是现代国家的组成和决策方式,那么,法律程 序就不仅是法律规范的实

16、现条件而且是法律规范存在与实现的制度基础。因此, 法律程序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全部法律实践的制度基础。这也同时说明了法律程序与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是实践意义上的,因为法律规 范也可以说其所有的程序性权利、义务和实体性权利、义务都是为行政和司法 活动提供依据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整个法律规范的产生和运作过程,充满 着不确定的因素,这主耍表现为法律程序与其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在任何一个开始的法律程序中,蕴含着各种可能影响其最终结果的因素。因此, 对于每一个程序的参加者而言,是重在参与而不在结果,这正是现代国家的游 戏规则。实体性的正义也就取决丁程序的结果,那些实体性权利或是其抽象价 值理念能否实现,取决于程序的机会是否均等、程序安排是否中立、公正等程 序问题。法律的正义,说到底也就是程序的正义。参考文献1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2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