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23982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维新镇中心学校2013上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卷面书写工整4分)(只收5-8页)一、积累与运用(25%)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2%)A、狼藉(j) 颓唐(tu) 奔丧(sng) 唾手可得(tu)B、交卸(y) 盈眶(kung) 简陋(lu) 懵懵懂懂(mng)C、妥帖(ti) 蹒跚(pn) 琐屑(xi) 触目伤怀(ch)D、骚乱(sho) 轻蔑(mi) 讪笑(shn) 呆若木鸡(di)2、以下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A、寄人篱下: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B、俯拾皆是:弯下身子就可以捡起来,形容十分容易。C、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D、喋喋不休:形容说话没完没了。

2、3、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A、背影在表达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融于字里行间。B、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题,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C、学了铁骑兵,我们要理解八路军英勇善战、勇敢杀敌的行为,学习他们大无畏的精神。D、珊安东尼记叙了英国女权运动第一人珊安东尼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现了这位伟大的女性大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4、下面这段话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不包括的一项是( )(2%)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走,找个浅一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

3、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上,他们全惊呆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A、通过这次夏令营,使同学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B、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那种自我牺牲。C、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D、你喜欢吃苹果、桔子、香蕉蔬菜还是水果?6、依据戏剧单元的学习填空(7%)(1)文学四大样式指的是:散文、( )、( )和戏剧。(2)日出是

4、以( )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 (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其话剧代表作有雷雨、日出、(人等。(3)钦差大臣是一部 ( )剧,作者( )是( )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家。 7、名著阅读,填空。(3分,每空1分)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被“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后来,他在()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8、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使前后形成并列关系。(2%)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

5、虚;( ),(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9、诗歌赏析(节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与“尽管”构成转折的诗行应该从哪一行开始? (1%)作者为什么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在诗段中找出两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 、 (2%)二、阅读(31%)(一).背影节选(1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

6、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向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

7、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0.找出文段中写父亲过铁路的动词写在下面。 3%11.请你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本段的容。 1%12.描写人物时主要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这四个方面入手,上面选段主要是通过 、 两方面来表现父亲对“我”的爱。2%1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 。2%14. “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2%15. 对选文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

8、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二). 成全一棵树(7%)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

9、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10、。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放了学,

11、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他们都叫他。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

12、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

13、喂那树啊!”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16、第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1)(2)(3) 3% 17、第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1%18、第、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1%19、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的经过,又写了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三).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12%)记得那是

14、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以下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入学前,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