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23915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道规划设计导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 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

2、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目 录1 总 则12 术 语23 绿道功能与组成33.1 绿道功能33.2 绿道组成34 绿道分级与分类54.1 绿道分级54.2 绿道分类5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65.1 规划设计原则65.2 规划设计成果66绿道选线96.1 基本要求96.2 分类选线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117.1 绿道游径系统117.2 绿道绿化147.3 绿道设施15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20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211 总 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

3、特制订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1.0.3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 绿道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2.0.2 绿道游径系统 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2.0.3 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

4、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2.0.4 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2.0.5 驿站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3 绿道功能与组成3.1 绿道功能3.1.1 休闲健身功能:绿道串联城乡绿色资源,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3.1.2 绿色出行功能: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服务,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3.1.3 生态环保功能:绿道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等,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徙廊道。

5、3.1.4 社会与文化功能:绿道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3.1.5 旅游与经济功能:绿道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3.2 绿道组成3.2.1 绿道包括游径系统、绿化和设施。(详见表3-1)表3-1 绿道组成 系统名称要素备注绿道游径系统步行道包括绿道连接线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交通接驳点与交叉口、立交设施、码头、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相衔接绿道绿化绿道设施服务设施(驿站为综合服务设施载体)管理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

6、自行车租赁点等游憩健身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等科普教育设施包括科普宣教、解说、展示设施等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等市政设施环境照明设施电力电信设施给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河道、沟渠、管道、箱涵、泵站、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其它附属设施等其他燃气、供热等设施标识设施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标识4 绿道分级与分类4.1 绿道分级4.1.1 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乡规划相衔接。4.1.2 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

7、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4.1.3 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4.1.4 社区级绿道:指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4.2 绿道分类4.2.1 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类。 4.2.2 城镇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4.2.3 郊野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

8、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5.1 规划设计原则5.1.1 系统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城乡发展,衔接相关规划,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加强城乡联系,引导形成绿色网络,发挥综合功能。5.1.2 人性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注重人性化设计,完善绿道服务设施,保证城乡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5.1.3 生态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环境和自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最小干扰和影响,避免大拆大建。通过绿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态

9、斑块,强化生态连通和“海绵”功能,构建连通城乡的生态网络体系。5.1.4 协调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排水防涝、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相关工程相协调。5.1.5 特色性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结合不同的现状资源与环境特征,突出地域风貌,展现多样化的景观特色。5.1.6 经济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规模,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鼓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5.2 规划设计成果5.2.1 绿道规划设计分为绿道网规划及绿道设计两个层次。绿道网规划是在一定空间

10、范围内的绿道系统布局,绿道设计是单条绿道的实施性设计。5.2.2 绿道网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三个部分。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详见表5-1。 表5-1 绿道网规划成果及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资源要素分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规划范围、依据与期限;规划目标与原则,绿道网布局结构分析,绿道网分级与分类说明,绿道游径系统、绿化、设施的规划要求,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说明,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现状综合分析图可多张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图可多张绿道网总平面图宜对绿道进行统一编号,反映与相邻区域绿道衔接关系绿道分级规划图绿道分类规划图绿道游径系统

11、规划图宜明确绿道游径及交通接驳点布局绿道绿化规划图宜明确绿化带规模、绿化特色与布局绿道设施规划图包含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应反映驿站分级体系与布局绿道分期建设图5.2.3 绿道设计应符合绿道网规划。绿道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各阶段均应包括设计说明与设计图纸两部分。1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5-2;2.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5-3。表5-2 方案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析,设计范围与依据,设计理念与原则,布局结构分析,绿道游径系统、绿化、设施的设计说明,投资估算区位图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

12、析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绿道游径设计图包含交通组织分析图及标准段剖面图绿化植物配置图标准段植物布局及典型植物群落种植图驿站设计图包含位置及平立面图设施及小品布局图包含位置、平立面图海绵功能设施布局图包含雨水渗透、滞蓄、净化,雨污水处理等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市政管线及设施布局图包含给排水、电气等干线布局方案重要节点平面图效果图及意向图表5-3 施工图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设计依据,工程概况及设计条件,各专业工程设计技术要点,工程量清单和概算总平面图可分幅绘制索引图放线图竖向图游径铺装及做法详图种植设计图设施及小品详图包含局部放大平面图、做法详图、子项详图等驿站设计详

13、图市政各专业设计详图6 绿道选线6.1 基本要求6.1.1 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及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6.1.2 应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方便市民使用;同时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详见表6-1。6.1.3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绿道线路宜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可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并满足绿道连接线长度控制要求。6.1.4 应综合考虑环境现状,包括可依托区域的长度、可达性、建设条件等因素,对绿道选线进行

14、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绿道的适宜线路。表6-1 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节点分类节点衔接联系要求城乡居民点城镇居住区,乡村居民点结合居住区步行系统,尽量衔接联系居住区内集中绿地及配套服务设施,保证绿道网络贯通连续公共空间文娱体育区、公园绿地、广场保证步行系统连续,自行车、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顺畅,优先连接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空间自然景观节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水库和湖泊湿地、海岸、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观光农业园应尽量利用现状游步道,并与已有服务设施相衔接。遵循生态影响最小的原则,避开生态敏感区,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干扰历史文化节点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村)、传统村落、具有成片地域特色建筑的街区、历史文化遗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步行道及设施,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资源及环境6.2 分类选线6.2.1 城镇型绿道选线宜结合城镇空间结构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镇各功能组团,邻近使用主体,结合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6.2.2 郊野型绿道选线应避开生态保护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