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23868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提升作业(九)(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 版 地 理 精 品 资 料 2019.4课时提升作业(九)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下渗B.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2.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缓解城市缺水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解析】1选B,2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时的地表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

2、加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1)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2)下列情形与有利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A.空气湿度大B.风速大C.光照强D.气温高【解析】(1)选B,(2)选A。第(1)题,图中的溢流能反映出地表径流,渗透系统或污水排放系统反映出地下径流;图中内容不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该设计适合缺水地区,也适合降水较多的地区;该渗透系统或污水排放系统具有环境效益。第(2)题,光照强、气温高、风速大都有利

3、于水体的蒸发;空气湿度大,空气中能进一步吸收的水体越少,因而不利于水体的蒸发。(2015湖北联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4.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A.B.C.D.【解析】3选D,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由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说明其代表蒸发,表示由地表水进入海洋说明其代表地表径流,表示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说明其代表下渗,表示地下水进入海洋,说明其代表地下径流。第4题,表示地表径流,其随

4、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多,随下渗的增多而减少,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多。(2015赤峰模拟)读我国某河流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M、N洪峰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地下水B.积雪融水大气降水C.地下水冰川融水D.冰川融水积雪融水6.该河流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江南丘陵C.四川盆地D.东北地区【解析】5选B,6选D。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春汛主要由积雪融水造成,夏汛主要由大气降水造成。第6题,结合汛期状况及流量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加固训练】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注

5、入里海,全长2 428千米,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与亚洲的界河。读图完成(1)、(2)题。(1)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A.雨水B.地下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高山冰雪融水(2)乌拉尔河不同河段流量状况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源头到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增加B.至河段汇入支流多,下渗量小,河流流量大C.至河段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变化小D.至河段蒸发量逐渐减少【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乌拉尔河流量季节分配状况可知,乌拉尔河的汛期在45月,该河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汇入河流形成春汛。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乌拉尔河从源头到河流下游径流量由

6、少到多再到少;自北向南,冻土层从有到无,下渗量逐渐增加,蒸发量逐渐增加。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79题。7.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8.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9.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海水淡化从珠江调水修建水库大力开采地下水A.B.C.D.【解析】7选B,8选D,9选A。第7题,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

7、,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第8题,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第9题,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2015遂宁模拟)读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回答10、11题。10.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A.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 B.湖泊地势高于河流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D.湖泊与河流相通11.关于该区

8、域河、湖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D.时间点比时间点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解析】10选D,11选D。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8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且河流与湖泊的水位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河流水补给湖泊水;10、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且两者水位都在下降,说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因而可确定湖泊与河流是相通的。第11题,据图信息可知,在时间点时湖泊水位较高,所以其储水量并非最小;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

9、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补给湖泊;时间点处比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大,河、湖之间水体的补给更快。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5绵阳模拟)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材料二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万平方千米、总水量1 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时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材料三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

10、50 mm620 mm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2)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3)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第(1)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的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的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第(2)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

11、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答案:(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2)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少,入湖水量少。(3)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答出3点即可)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

12、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答出3点即可)13.(能力挑战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8分)(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5 000米,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第(2)题,结合图中山脉的高度、湖泊、海洋等信息可判断出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第(3)题,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结合图中的植被可判断出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判断出河流的水文特征。第(4)题,植被的破坏对蒸发、下渗、径流及地表形态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画图略(箭头呈逆时针方向)(2)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3)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4)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