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232610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第二十三中学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理解在平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测、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伙、交流和评价的能力。2、过程与措施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引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积极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伙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本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摸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伙精神。实验用品: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环节对实验现象的观测和描述点燃前构成颜

2、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人们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段仔细观测蜡烛的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具体的记录。()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阐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对学生的回答表达充足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测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燃烧着的蜡烛有无声音?形状有无什么变化?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3、?蜡烛接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阐明了什么?2.充足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体现,继续引导:目前我们再来观测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一方面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测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半晌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也许生成了什么物质。3.指引学生:目前请人们熄灭蜡烛,会发既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总结本学时的教学内容。实验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理解在平常生活

4、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测、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伙、交流和评价的能力。2.过程与措施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引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积极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伙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本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摸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伙精神。实验用品: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的石灰水、小木条。教学过程: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毕下表)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应呼吸,

5、也不能支持燃烧)氧气氧气(能供应呼吸,也能支持燃烧)水蒸气水蒸气.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2规定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环节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所有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布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此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如下问题,提示学生作好实

6、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阐明了什么?()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阐明了什么?(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种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阐明书了什么?3.结合实验提问:以上实验阐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的确是我们摸索问题的好帮手,因此人们后来一定要认真看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总结本学时的内容。实验3基本实验操作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懂得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

7、谨的科学态度、对的的操作措施和实验原理是保证明验成功的核心。理解某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掌握药物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和动手能力。、过程与措施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解说、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一方面在教师的解说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对的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氛围活跃,同步激发学生的爱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教学

8、过程 教学拓展一、实验室常用仪器1.试管2.试管夹 .玻璃棒 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 .铁架台 7.烧杯8.量筒9集气瓶(二)实验室药物取用规则取用药物要做到“三不原则”; 2.注意节省药物;3用剩药物要做到“三不一要”。二、药物的取用1固体药物的取用(寄存在广口瓶中)(1)块状药物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物的取用。2.液体药物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物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大量液体药物可用倾注法; 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望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三、物质的溶解1.少量固体的溶

9、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四、物质的加热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措施: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一方面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隔着石棉瓦加热的仪器:不可以加热的仪器: 2、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顶:3、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五、仪器的洗涤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洗涤干净的原则: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实验4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重要措施和原理,初步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措

10、施。 过程与措施: 1.可以根据反映物的性质和反映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措施,会据生成 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措施。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措施,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爱好,在爱好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映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三、 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映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坩锅钳、木炭、带导管的橡

11、胶塞、火柴、棉花、烧杯、玻璃片、细铁丝、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教学拓展一、 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b实验装置c. 实验环节:).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浮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措施(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映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 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d.注意事项:

12、).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避免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避免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a.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22) 水(H2O) +氧气(2)b.注意事项: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

1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催化剂:在化学反映中能变化其她物质的反映速率,但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映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1)具体过程(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补充练习测试题:()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

14、,木条与否会复燃?为什么?反思:实验很有趣,但学生在实验后似乎收获很少,后来教学中可以先讲后做,再讲,最后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巩固。实验5分子的运动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结识物质的微粒性,懂得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基本特性;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简朴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措施:1、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引下通过与她人合伙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测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测的成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结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措施,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培养合伙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识观。二、教学重点: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测,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实验用品:大烧杯、小烧杯、蒸馏水、浓氨水、酚酞溶液。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