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214624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教与学设计(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与学设计六中鲍先学教学目标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

2、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1、诵读法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2、想像法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3、点拨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课件一组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3、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学生活动2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卿。学生默读、感知词的声韵特点;、品味词的意象意境。学生笔记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读“n”,不读“n”。课堂学生活动实录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

4、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我起个头:“渭城朝雨”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二、简介作者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

5、,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三、简介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感知词的声韵特点;、品味词的意象意境。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四、朗读,整体感知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

6、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吗?学生3:是的。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学生活动7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了呀!(师生笑)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

7、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

8、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五、品味意象意境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词句赏析:1、“寒蝉”三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

9、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学生活动8学生1:凄凉。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

10、,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2、“执手”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

11、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3、“念去去”二句(课件)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4、“今宵”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

12、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