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19449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完璧归赵教案设计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教学过程: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出示:美玉)3、今

2、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出示,齐读)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6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 )。问:主人公是谁?(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3、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1、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能将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要复述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2、交流,出示。指名读。 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注意

4、停顿符号)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因当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3、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2、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读),为了能让赵王真得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换城,我就-(生读),反过来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换成,我就-(生读)。3、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保证)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1、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

5、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板书:献)2、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得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说说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小组交流)3、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玉还给了蔺相如。板书: 信以为真(3)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4、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勇敢)(1)指名读句。(2)再读,读好感叹号。(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地说)(4)理直气壮

6、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前半句)(6)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板书:理直气壮)(7)刚才蔺相如已经用了一个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宝玉,宝玉既然已经在手,他为什么不走,还要紧接着说(齐读后半句)这是要摔玉啊!(板书:摔)为什么?骗字用得好吗?(要)(8)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这句话很长,老师来帮帮你们,注意停顿符号。)(9)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若言吗,他说-(齐读临行前的话)(10)从这里我们感受

7、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11)为了保住镇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见他-(引读句子)(你们看上去是要摔玉,实际上是要护玉。板书:护)(12)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复述时,加上动作,一定要讲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13)自由复述,指名复述。5、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机智) 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指名读句。交流。引读。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1、复述课文,深化感悟。蔺相如就是这样在秦国的大殿上,为了保护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他抓住秦王爱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牺

8、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斗智斗勇,从而将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现在你就是当时跟随蔺相如一同前往秦国的随从,请你把在大殿上看见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告诉赵国的人听。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说说看,注意把蔺相如怎么做、怎么说得讲清楚。2、填空: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知道他没有换城的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得摔坏宝玉,就-,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秦王同意了,蔺相如立即叫随从-,从而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

9、了赵国)。3、听了随从讲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们的镇国之宝。)4、同桌两人再配合着练练,一个讲故事,另一个像老师刚才那样发表一下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想。5、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这种以维护国家尊严为荣的民族气节至今传为美谈!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板书设计:完璧归赵完好无损派人送玉 送 恼羞成怒要王斋戒 只好同意 秦相 理直气壮 (摔)护 随手指点借口瑕疵 要 信以为真 王如 献 绝口不提篇二教学目标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10、奉 僵;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内容。3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教学媒体 课件课前学生准备 收集卞和献玉和蔺相如的故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2过渡: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

11、有。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3.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二)初读,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重点指导词语读音:和氏璧 蔺相如 瑕斑 宫殿 头颅 斋戒 弄僵难读句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说明:(

12、三)结合重点句子,再读课文。1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引导学生学习1-3节,并思考。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来说好吗?(3)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补充资料: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4)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2蔺相如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默读4-11小节(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谎指瑕疵,要回宝玉;理直气壮,

13、誓与共存;巧言拖延,争取时间)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3)读一读:

14、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出示撞柱画面,重点理解第2句话,体会蔺相如心情。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什么叫理直气壮?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品味只好理解只好的意思;找到并读读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4)指导朗读:

15、指导学生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三句对话。(5)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 。秦之所以x下令放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五)学生参照板书复述完璧归赵经过。(六)作业:课外阅读湎池会、将相如。板书设计 13 完璧归赵谎指瑕疵,要回宝玉蔺相如 理直气壮,誓与共存 智勇双全巧言拖延,争取时间本课小结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清楚地认识故事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 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