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194078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评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快乐点击(每小题3分,共30分)1.(2017湖南邵阳中考)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瓷碗破碎B.冰雪融化C.大米酿酒D.铁铸成锅2.我们在打开某种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加满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使用酒精灯后用嘴吹灭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中正确的是()5.奥运会火炬的燃料之一是丙烷。

2、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B.温度达到450 ,即可燃烧C.沸点为-42.1 ,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6.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本质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23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酒精灯:酒

3、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D.玻璃棒:可用于搅拌液体8.当你在复印室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D.氧气与臭氧性质完全相同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B.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碘化银沉淀生成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雾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10.如图所示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二、积累运用(共28分)11.(8分)(

4、1)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一般用。(2)读数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量筒内相切。若俯视,则实际量取的液体量;若仰视,则实际量取的液体量。(3)在量取液体时,当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接近时,应停止倾倒,然后用滴加到刻度线。(4)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作,也不能。12.(8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如下: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钢铁可生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13.(4分)据表回答问题:表中的实验操作图

5、中各有一项明显错误,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实验内容加热固体药品加热液体药品倾倒液体称量固体氧化铜实验操作图编号ABCD(1)A图中的错误是;(2)B图中的错误是;(3)若按C图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4)若按D图操作时使用了游码,会造成氧化铜的称量质量比实际质量(填“大”或“小”)。14.(8分)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问题:(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银白色的金属生成白色的固体粉末,该过程主要发生了变化。(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三、情景分析(12分)15.(8

6、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儿,都熄灭了。原因是。(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3)某工程项目在电焊施工时,焊渣不慎溅落,引燃室外堆放的防水卷材,产生较大烟雾。由甲同学的猜想得出启示,要迅速逃离火灾现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填序号)。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7、C.沿墙根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16.(4分)化学就在你身边。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的爸爸下班回到家中,你可以为他沏上一杯热茶。你认为取下的茶杯盖、暖瓶塞应如何放在桌上比较卫生?洗刷茶杯后,怎样判断茶杯是否洗干净了?四、实验探究(30分)17.(8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填字母)。(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18.(10分)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

8、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密度比水的密度。(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如下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受热熔化B.石蜡燃烧C.未充分燃烧的蜡烛蒸气冷凝成固体(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气。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19.(12分)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王芳同学

9、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蜡烛燃烧为变化。(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变化。【结论】猜想(填“一”或“二”)正确。答案:1.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

10、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瓷碗破碎、冰雪融化、铁铸成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大米酿酒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2.B3.C本题主要考查酒精灯的使用,熟记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是解决这一题的关键。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酒精灯在熄灭时不能用嘴吹灭,只能用灯帽盖灭。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故选C。4.D胶头滴管使用后不能横放在桌面上,否则造成残液倒流至橡胶胶帽,使橡胶胶帽被腐蚀及沾污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上试剂瓶瓶塞,防止试剂变质;砝码用完后应及时放回砝码盒。5.B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

11、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所以可燃烧属于化学性质。6.B7.D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液体沸腾时易喷出伤人,A错;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要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B错;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会造成酒精挥发,C错;溶解物质时可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物质的溶解,D正确。8.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而臭氧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因此C、D两项错误。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B项正确。9.B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生成物的状态以及是否使用生成物名称等。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生成,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描述。10.B称量药品应

12、“左物右码”,A错误;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D错误。11.解析 量筒是一种计量仪器,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实际液体量偏多,俯视读数会使量取的实际液体量偏少。答案 (1)量筒(2)平稳凹液面最低处偏少偏多(3)所需刻度胶头滴管(4)反应器加热12.解析 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白云,都是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变化的过程;白云变成了雨雪描述了一种变化,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矿石炼成钢铁,煤燃烧,这两种变化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钢

13、铁可生成铁锈描述的是钢铁的化学性质。答案 13.答案 (1)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2)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3)液体外流(4)小14.解析 (1)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银白色的镁条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镁粉末,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对生成物的描述只要指明其颜色、状态、气味等我们用感觉器官感知的现象即可,不能“直呼其名”,如本题在描述生成物时,指明生成了白色固体粉末即可,不能说生成了氧化镁。答案 (1)化学 (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15.解析 (1)通过对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段时间都熄灭这一事实的分析,可

14、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杯内支持燃烧的氧气逐渐减少,所以两支燃着的蜡烛均熄灭。(2)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助燃性及其受温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答案。(3)由于本实验中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因此着火燃烧的房间内下部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较少,故逃离时应沿墙根迅速弯腰爬向门外;另外,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消防知识可知,用毛巾捂住口鼻也可。答案 (1)玻璃杯内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2)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自上而下充满整个烧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3)AC16.解析 此题将日常生活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考查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化学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茶杯盖、暖瓶塞的放置方法可参照试剂瓶塞的放置方法;茶杯洗干净的标准可参照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答案 倒放在桌上;茶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17.答案 (1)C(2)A,酒精溢出引发火灾B,会使人中毒D,会损坏试管(3)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