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190386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摘要: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 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居士佛教” 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唐代文人 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 计有“维摩默然”、“香积佛饭”、“宴坐”、“有女月上”等十 余种;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可归纳为“心悟无生,传无尽灯”、 “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现身有疾,当可患厌”、“身闲爱 静,逍遥庄生”和“酒肆淫舍,不离道场”五类。关键词:维摩诘;居士佛教;唐诗;维摩诘经意象 维摩诘经今存三种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 流行,也是公认文辞最为优美的一本。“维摩诘居士”的形 象深受中国文人接

2、纳,无论诗文或是绘画,多有以维摩诘为 主题者。经中的思想底蕴与故事情节,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 的影响;维摩诘的形象,更成为中国居士文化中一个重要的 人物范式。维摩诘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既像一位自在旷达的隐逸之 士,又是一位辩才无碍、洞达真理的智者。在文人的眼中, “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 理解的维摩诘,反映他们的生命情调。本文尝试先回到经论之中,重新考察“维摩诘”的居士 形象在佛教中的意义。并试着讨论本经在“居士佛教”概念 的形成中扮演的角色,而后归纳全唐诗收录的作品,以 呈现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一、佛教经论中的维摩诘形象考察(一)维摩诘的“白衣”身分维摩诘所说

3、经最突出处,便是主角维摩诘的“白衣” 身分。而且在本经中,维摩诘不但呵责佛陀的声闻弟子、菩 萨弟子,更与“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酬答不二之义。维 摩诘经如此描述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 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 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 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 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 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 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 尊

4、,为说胜法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据本经所述,出现在毗耶离大城中的“长者维摩诘”, 实为“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又根据后文之“若 在某某中”可知,维摩诘无论是“居士”,或是“长者”身 分,皆为一时示现,而非固定身分。并且无论维摩诘如何示 现,皆依然以出世间法为依归。维摩诘经称维摩诘“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 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意即维摩诘是有家 庭的。但在本经中并未对此多加着墨。进一步考察大正藏, 可发现下列四经提及维摩诘的妻子、儿子以及女儿:1.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佛说大方等顶王经,大 正新修大藏经第 14册,第477 经2. 梁?优禅尼国王子

5、月婆首那译:大乘顶王经,大正 新修大藏经第 14册,第478经3. 隋?天竺三藏?八那崛多译:善思童子经,大正新修 大藏经第14册,第479经4. 隋?天竺三藏法师闭那崛多译:佛说月上女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4册,第480 经前三经是同经异译。前 三部及第四部的主角分别是“善思童子”及“月上女”,经 中明确指出他们的身分,曰:“时维摩诘有子,名曰善思。” 或曰:“尔时彼城有离车,名昆摩罗诘(案:即维摩诘)。 其人有妻名曰无垢,可端正,形貌姝美,女相具足。然彼妇 人于时怀妊,满足九月,便生一女姿容端正,身体圆足,观 者无厌。于其身上出妙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耀其家内。然其父母见彼光故,即为立名

6、称为月上。”可见,维 摩诘在佛典中拥有完整之家庭。此外,维摩诘妻子个个皆是 虔诚佛教徒,深悟实相,了达无生,并非俗世家庭,实真正“佛化家庭”也!印顺法师(19062005 )在初期大乘佛 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将维摩诘经与月上女经同 列为文殊法门的经典。回归本经之古德注疏,如天台大师智?(538597)就认 定维摩诘实是“十地(法云地)菩萨”,或是“等觉菩萨”。 其维摩经文疏曰:长者义,今当略解。然其本地旧云金粟如来,即是法身 长者。然法华云:“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语其迹也,位 居法云,或云等觉。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或云位居等觉, 得中寂灭忍。或云位居法云,得下寂灭忍。若居中下,无

7、明 已断,但有微习,不能牵生,名无生忍,即高位也。所以不 受寂灭忍名者,正为让佛,但受无生法忍也。至于维摩诘为何示现长者身,智?认为这是菩萨的“方 便”,云:净名将欲助佛阐扬大道,方便度脱众生,故居广严之国。 如同广为流传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 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又如晋译大方 广佛华严经卷 26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入地菩萨可“随 众生身,各各差别随众生身差别,而受其身。居士 中,示居士形色。”也就是说,随着受度众生的不同,菩萨 可以自在示现各种身相,而不为各种身相所碍。此外,隋代 慧远(523592)维摩经义记认为,本经方便品所 条列的诸项德行,实赅举了初

8、地菩萨乃至如来的功德。亦即, 维摩诘的在家身分,是菩萨度生的手段之一。吾人可如此推 想:若现出家相,受比丘戒故,也就无法如经所述“至博弈 戏处”、“入诸淫舍”或“入诸酒肆”了。(二)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 民国以来,教界大德有以本经为提倡“居士佛教”之经 典,认为本经有意提升“居士”之地位,其理由无非就是说 法主维摩诘的白衣身分。居士一词,并非来自佛教,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曰:“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 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 厚而无窍,献之。”佛教东来,虽使用了“居士”一词,但 又赋予新义。慧远维摩义记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

9、家修道居家道士,名 为居士。佛教所取,应以后者较为妥当。佛教追求永恒的解 脱,并认为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并无可贵。虽也承继印度传 统文化固有之居士定义,但也提出了符应佛教修行之居士概 念,亦即奉持五戒、八戒,勤行佛道之优婆塞、优婆夷,与 比丘、比丘尼同为佛教之四众弟子。有关维摩诘经是否有意提倡“在家佛教”一事。持 肯定者,其理由不出维摩诘以居士身分呵斥菩萨与声闻弟 子。另外,学界一般也认为,大乘佛教发展之初,特别重视在家信徒。如吕澄(18961989)印度佛学源流略论:小乘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 而大乘,特别在其初期,则以居家的信徒为主。大乘一 开始,很重视在家,不提倡出家

10、。亦有持相反意见者。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新论即认 为本经并无意提倡在家修行之殊胜。其理由有七,兹略为评 述。理由之一,王新水认为,虽然本经所谓发心即出家,重 点有二:一、发心是大乘佛教的关键。二、父母若不许出家, 在家亦可。毕竟弟子品日:“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可见,如果条件具足,仍以出家为 胜。另外,王氏分析文人士大夫喜好本经有三项因素:一者, 中国之儒道思想利于士人接受世间即出世间之思想。二者, 本经富文学性、戏剧性。三者,本经的辩论与老庄之思辨、 玄学之清谈有相符之处。王氏据此认为:“又此三者故,中 土文人士大夫若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等之属,岂 有不喜之理

11、?非必为其乃鼓励居士之修行,而后为人之所喜 也。若然,胜?N经亦以居士为说法之主角,且其所倡导 者乃最受中土欢迎之如来藏思想,为何不若本经之广为人所 喜爱?”此说确实在认为本经提倡居士佛教之思潮中,提供 了不同角度之观点。无论维摩诘经有无提升居士地位之用意,亦无论文 人所接受、理解的“维摩诘”形象是否合于经义,维摩诘 经对中国文学、居士文化影响之深厚,却是毋庸置疑并值 得关注之事实。二、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维摩诘经深受文人喜爱,经中意象鲜明,典故屡为 援用,初步统计为唐代文人所用即有十余个。今整理典故如 下;并检索全唐诗,略举诗句一二,以为证明。囿于篇幅,以下仅举数例说明。“香积佛饭”的典故

12、出 自香积佛品第十。在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维摩诘默然 后,焦点转移至舍利弗身上。舍利弗所思无他,纯粹只是“食 时已至”的一般问题。维摩诘当下知其心念,便呵责道:“佛 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 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以下,便开展了维摩诘来往于 众香世界与娑婆世界,并以钵饭使与会众等饱食之神通妙 事。吃饭,如此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因为“香积佛饭”这个 典故,在文学创作上又多了新的元素。王维(701761)胡 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 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床 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13、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香积饭”承自维摩诘经,“声闻酒”应是王维自创。在经中,香积佛饭 乃是“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代表着大乘佛法的殊胜。 同品又说:“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 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 所食之余,终不可尽。”这一番比附,已经不仅是纯粹用典 之例了,可明显看出王维对于维摩诘经经义的掌握。又 如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乞饭从香积,裁衣学 水田。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本诗不单援用香积之典, 通篇诗作更

14、是充满了佛家名相。尤其“寒空法云地,秋色净 居天”更悄悄镶入了十地之名“法云地”以及无色界中的最 高五层天“净居天”。一个是菩萨道十地之极,一个是声闻 乘四果之最,实在巧妙。而“寒空”与“云”相对,“秋色” 与“净”相对,更无半点刻凿之迹。又如李群玉(808 862)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 兼简空上人:夜中香积饭,蔬粒俱精异。境寂灭尘愁,神高得诗 思。经中的“香积佛饭”使得“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 “一切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乡国土诸树之香”,此种香气 象征佛的智慧、功德与清净戒行。俗世之饭,一旦被比拟作 “香积佛饭”,自然而然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李群玉之书写又多了一层,在于“蔬粒俱精异”,

15、已经不仅仅关注香积饭 之表象,更有意描述其内容。另外一个颇受文人喜爱的典故即是“天女散花”。在观 众生品第七,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酬答之时,镜头突然 聚焦到一位天女身上。天女者,实则女性之天人也,曼妙多 姿,常作歌舞伎乐以供养诸佛、赞叹佛德。不过出现在维 摩诘经中的天女却有其殊处。僧肇(384414)注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 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士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华欲以生论也。竺道生(? 434)则 说:现女神散华者,示卑而重法,以敦仰法之怀。密欲因事 畅理,以明不畏生死,故虽入而不染也。若畏而避之,愈致着也。两位古德都认为,此处的 天女也是“菩萨示现”,目的在引出“虽入而不染,若畏则 欲着”之理。唐代诗作中,以皎然答李季兰一诗最贴近 此一脉络,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 还捧旧花归。”又如李群玉恼自澄:“常闻天女会,玉指 散天花。莫遣春风里,红芳点袈裟。”也化用了此一典故。 元稹(779831)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 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则藉此 颂扬牡丹之娇艳、绚丽。较有争议者,实属“观身之喻”一项。虽然暂题为“观 身之喻”,然其内容实同于“般若十喻”,也就是般若系经典 常用的十种譬喻。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累教品第 六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