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141893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药品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的管理 3.术语或定义 质量风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4.职责 质量部。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风险评估、控制与审核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 职能部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规程 .1风险管理的内容 51

2、风险管理包括的内容有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审核等程序,持续地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51.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即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2)可能性有多大。(3)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5.1.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点归纳为:()风险是否在可以被接受的水平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3)在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时是否会产生新的风险。 5.风险沟通。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5.1.风险审核:在风险管理

3、流程的最后阶段,应该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进行审核,尤其是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 的事件进行审核。 52风险管理程序 5.2.1风险管理的启动 5.1.确定问题和/或有关风险的疑问,包括确认风险可能性的相关假设; 5.2.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或专家,收集与所评估的风险相关的可能性危险、危害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数据。 5.2.1.3根据存在的主要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管理的组长和必要的资源。 5.2.1.4确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评估和结论; 5.1.5根据具体的问题,由风险管理的组长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详细的时间计划。 5.风险评估:首先系统地利用各

4、种信息和经验来确认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包括识别可能的后果,为进一步质量风险管理进程的其它步骤提供基础;其次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这需要相当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qa相关人员共同完成,通过分析确认将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出现的问题是否能够被及时地发现以及造成的后果等,然后并参照预先确定的风险标准对风险进行评价(可以风险的等级表示);最后讨论风险问题的危害会引起其它什么问题,后果会是什么。得出定量的结论:即使用从100%的可能性数值来表示。另外,也可以对风险进行定性描述,比如“高”、“中”、“低”。 .风险控制包括作出决策来降低和/或接受风

5、险。风险降低针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进行改进,通过实施一些措施使风险降低。接受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等级和降低风险所需的成本两个方面,从而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等级,一旦风险降低至该等级,就接受该风险而不用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 5.4风险沟通:在风险控制与最后的风险回顾(风险审核)中间一般会包括一个风险交流的步骤,是指在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后,需要通过实际的生产或操作来检查上述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否有 效,是否可以将风险降低至预期的等级。在风险管理程序实施的各个阶段,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应该对进行的程度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

6、息从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风险审核。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需要对整个系统的风险进行审核,因为之前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也许没有效果,也或许工艺或设备等发生了一些变更,从而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再评估,甚至如果变更是个很重大的变更,应该在变更执行完以后就立刻开始风险回顾的工作。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质量管理程序,应当建立阶段性审核检查的机制,审核频率应当建立在相应的风险水平之上。 5.3常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531通常用组织数据和简化决策用图表形式:流程图、检查表、控制图、因果图 5.非正式工具以经验和企业内部sop为基础,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质量审计、投诉处理、产品质量趋势分析、偏差处理,ca

7、pa等 5.3.3正式管理工具在足够数量的基础数据支持下,可定量或半定量地进行风险管理缺陷模式效应分析:通过分析生产过程的各种潜在缺陷模式以判断其对产品可能的后果;降低风险的方法针对各种缺陷模式;通过解析生产过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缺陷、缺陷的原因和缺陷的后果联系起来 5.7风险管理的实际运用 571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1文件。审核法规方面最新的释义和应用,确定开发新的so的需求,指南。 57.12教育与培训。员工素质的基础教育、经验的传授和工作习惯的形成,以及对前阶段培训的定期评价(或效果)。 7.13质量缺陷: 为识别、评估和沟通可疑的质量缺陷、投诉、趋势、偏差、调

8、查和os结果等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促进与药品管理机构之间的风险沟通及确定解决严重的质量缺陷的适宜措施 .4审计/检查:在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频率时,不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应考虑以下因素:现行的法规要求、企业总体符合规范的状况和历史、场地的复杂性、生产工艺的复杂性、药品本身特性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数量和严重性(如召会)、以前审计和检查结果、各种变更、某产品的生产情况(如频率、周期、批量)等 5.1.5周期性审核:选择、评估和解释产品质量评审所得数据的趋势结果、解释监控数据(如,对再验证需求的评价、取样方面的变更) .71.变更管理/变更控制。基于药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资料来管理

9、变更。评估变更对最终产品的可获得性的影响。评估库房、设备、物料、制造工艺或技术转移的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实施变更前确定应采取的适宜行动,如,附加测试,(再)确认,(再)验证,与管理机构沟通。 5.7.7作为开发的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选择最佳的产品设计(如胃肠外浓缩液对预混)和工艺设计(如,制造工艺、终端灭菌对无菌工艺)、加强不同的物料性质(如, 第2页 粒径分布、水分控制、流动性能)、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的了解、评估原料、溶剂、活性成分()的起始物料、活性成分、辅料或包装材料的关键属性、建立适宜的规格标准与生产控制要求(如,如,运用药品开发研究中来自对质量属性在临床上

10、的重要性和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的可能性方面考虑的信息)、以减少质量属性的变化(如:减少物料和产品缺陷、减少生产缺陷、减少人为差错)、评价与放大和技术转移相关的附加研究需求(如,生物等效性,稳定性) .7.设备、设施的质量风险管理 5.7.2.1设备的设计。当设计建筑物核库房时应确定适宜的区域,为设备和容器确定适宜的产品接触材料、确定适宜的辅助设施、对相关设备确定适宜的预防性维护。 52.2库房的卫生方面:保护产品免受周围环境的危害,包括化学的、微生物的、物理的危害、保护环境(如,人员、潜在的交叉 污染)免受与所生产的产品相关的危害 57.23库房、设备、设施的确认。确定库房、建筑、生产设备和/或实

11、验仪器的确认范围和程度,包括适宜的校正方法。 .7.2.4设备清洁和环境控制:根据使用意图确定努力和决定的差异、确定可接受的清洁验证限度 5.2.5校正/预防性维护:设定适宜的校正与维护时间表 5.7.2.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设备: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如,模块、架构、容错)、确定验证范围(如,关键性能参数的识别、要求与设计的选择、代码审查、测试的范围与测试方法、电子记录和签名的可靠性) 5.7.作为物料管理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5.7.1供应商和委托制造商的评价与评估:对供应商和委托制造商提供综合性的评估(如,审计、供应商质量协议) 5.3.2起始物料:评估与起始物料变化(如,年代

12、,合成路径)相关的差异与可能的质量风险 5.7.3.3物料使用。确定处于待检状态下的物料是否适宜使用、确定返工,再处理和退回物品再使用的适宜性。 7.4储存、物流和销售状态。评估为确保保持适宜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的安排的正确性(如,温度、湿度、容器设计)、维护基础设施(如,确保适宜的运输条件的能力、临时储存、危险物品和受控物资的处理、清关)、为确保药品的可获得性提供适宜的考虑。 5.74作为生产管理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57.4.验证:识别核实、确认和验证活动的范围与程度(如,分析方法、工艺、设备和清洁方法)、确定后续活动的程度(如,取样、监控和再验证)、区分必须在已验证的范围内操作的关键工艺步骤

13、和不是必须在已验证的范围内操作的非关键工艺步骤 5.2过程取样和测试:评估过程控制测试的的频率和程度(如,说明在已证明的控制条件下减少测试的理由)、评估和解释工艺分析技术(pat)桶参数和实时放行的应用 5.7.作为实验室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7.5.稳定性研究:同i其他指南相结合确定储存和运输条 件的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如,冷链管理) 575.oos结果:在进行os结果调查时确定潜在的根本原因和纠正措施 5.5.3复验周期和有效期:评估中间体、辅料和原料的测试和储存的正确性 5.作为包装与贴签管理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5.76.1标签控制。基于不同的产品标签和同种标签的不同版本混淆的可能性设计标签管理程序。 5.作为持续改进的一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识别、评价和(再)评估关键参数。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