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13754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上下册生物部分知识点整理 第8单元 生物技术 第23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A 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常见的发酵产品与相应的微生物:酒酿-酵母菌,酸奶-乳酸菌 水果放久了有酒味酵母菌,果酒变酸乳酸菌 2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A (1)化工产品:如酒精、柠檬酸、乳酸、香料等(2)医药产品: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维生素等(3)食品和饮料:如酱制品、酒类、饮料等 3食品腐败的原因B 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引起。 4适当的保存食品的方法A(选择、判断) 食品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存的方法传统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

2、、烟熏、酒泡等 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利用溶菌酶第24章 现代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B 基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转基因动植物: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 P12图212 :转基因抗虫烟草培养示意图 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杀虫毒素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细胞的细胞核中,从而培育出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C 细胞工程: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 克隆:

3、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无性生殖)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大题) (1)母羊A提供细胞核、母羊B提供细胞质、母羊C提供胚胎发育场所。 (2)多利羊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几乎和母羊A一模一样。 (3)原因:多利羊获得的是母羊A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4)多利羊与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乳腺细胞,而不是早期 的胚胎细胞。 3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A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A (1)转基因食品 (2)克隆人 (理论可行,但是实际有争议) (3)生物武器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14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生物分类的依

4、据A 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B(选择、判断) 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B (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天气转暖,池水变绿,这与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关。 (2)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且体内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

5、常见种类有石松、蕨、桫椤等。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因此,它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常见种类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4)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5我国的珍稀植物A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6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B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

6、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等。 软体动物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枪乌贼(鱿鱼)等。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占动物总数的4/5以上,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类群。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 代表动物有:甲壳纲-蟹、虾、 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 昆虫纲-蝴蝶、蝗虫等。甲壳纲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包有头胸甲)、腹部;有2对触角;

7、生活 在水中,用鳃呼吸2)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的高等类群。现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的背部有脊柱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 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代表动物有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如:海马、 鲨鱼。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群。两栖动物的幼体(如: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代表动物:蛙、大鲵。 爬行类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肺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

8、卵生)。 代表动物有蟒蛇、扬子鳄、壁虎。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卵生等。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胎生),幼体依靠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如:鲸鱼和海豚。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8我国的珍稀动物A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B 病毒很小, 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里。无限

9、增殖。 细菌分布极其广泛。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荚膜(保护)和鞭毛(运动结构)等结构。根据细菌不同的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细菌营腐生(分解死的动植物遗体)和寄生生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10真菌的主要特征B 除了少数真菌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真菌通过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有弊;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

10、菌对人类有害。 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第1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A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A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A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

11、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生命起源的过程A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B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 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

12、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3生物进化的证据A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的总称。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B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B达尔文

13、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

14、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A .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15、。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8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A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第7单元 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 第19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成分A 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是消费者;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