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发展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136630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叶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烟叶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烟叶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烟叶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烟叶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叶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叶发展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烟叶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认真落实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贯彻“卷烟上水平”战略规划纲要,抓住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山东烟叶原料保障能力,特制定本规划。一、烟叶工作现状分析2005年以来,我省烟叶工作在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恢复性发展目标,坚持“立足实、争取强、注重精、要特色”工作思路,以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烟叶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建立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烟叶生产扶持力度,保护烟农种烟积极性,烟叶生产经营规模稳步提升,走出了一

2、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新路子。收购量从2004年的78.2万担增加到2009年的175.69万担,增长2.25倍,完成国家收购计划;烟叶销售收入从7.4亿元增加到19.2亿元,增长2.6倍。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大战略方针与烟叶生产紧密结合,深入组织实施烟叶生产推荐精选生态村富民工程。截至2009年底,建设生态村800个,投入资金13.9亿元,建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4.8万个,惠及烟区农民87.2万人,烟农户均收入达到2.5万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烟农致富,巩固了烟叶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专业合作方式

3、,探索发展烟叶农场和农机合作社,全面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2009年发展烟叶农场1105个、植烟专业户12165户,农场和专业户面积比重达到67.1%;重点环节专业化服务比例30%以上。现代烟草农业的雏形已经形成,烟叶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得到工信部、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烟农的热烈欢迎。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实施项目带动,组织实施了“优质抗病丰产新品种选育”“烟草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究”等一批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适用技术推广,集约化育苗达到100%,平衡施肥、膜下烟栽培、生物防治、成熟采收、余热

4、共享、密集烘烤等技术广泛应用,生态循环农业由概念向实践阶段发展。完善烟叶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烟叶产量、质量水平逐步提升,浓香型风格特色逐渐显现,优质原料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市场基础进一步加强,山东烟叶在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骨干品牌的使用比例扩大。推荐精选烟叶基础工作不断加强。贯彻“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方针,推进烟站整合与标准化烟站建设,全省烟站数量由2004年241个整合到2009年164个,站均承担收购量由不足3000担提高到9000多担。加强规范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开展自查自纠和烟叶两项审计检查,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烟叶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5、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全省通过初级工以上技能鉴定人数由14.83%提高到49.1%,有三名选手在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省烟叶生产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领导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为“十二五”期间烟叶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与推进“卷烟上水平”要求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烟叶工作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烟叶质量尚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风格特色不够突出,满足卷烟工业企业高端原料需求的能力不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种植布局、品种布局、烟站布局、市场布局仍比较分散;烟叶基层队伍相对薄弱,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6、专业管理、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产区公司包袱重,成本费用上升过快,烟叶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在当前卷烟产品向提香、降焦、减害方向发展的形势下,烟叶质量竞争加剧,山东烟叶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趋势是推荐精选“快进则上、慢进则下”。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谋的深一点”的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在行业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争取主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立足实、争取强、注重精、要特色”工作思路,以烟叶资源

7、配置方式改革为动力,以进入知名品牌原料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质量、突出中式浓香型特色为主攻方向,以基地单元和生态村为载体,加强烟叶基地化、特色化、现代化建设,推动烟叶质量特色不断提升,生产方式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供应方式向品牌导向型基地转变,着力打造“吸味香醇”的浓香型烟叶品牌,全面提高烟叶综合竞争力和原料保障能力,实现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规律,以收益高、成长性好的卷烟知名品牌为核心,规划规模、定位特色、定位市场、优化区域、规划基地,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活动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坚持集中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规模效益优势,用好计划推荐精选资源

8、,提高种植集中度,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和大品牌原料需求;发挥品牌优势、互补优势,选好战略合作伙伴,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在知名品牌配方中的竞争力。最近三年加快发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市场配置烟叶资源中占据主动。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创新组织方式,改革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统筹的方法,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坚持优质高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集约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烟叶质量、烟农效益和烟叶经济运行质量。(三)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特色突出

9、、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烟叶生产供应格局。全省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收购量200万担左右。 按照“品牌导向明确、工商协同密切、质量明显提高、供应长期稳定”的要求,建设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30个左右,基地化生产供应比重达到75%;工业企业客户集中到8-10家;保持烟叶产销总量平衡,确保80%的原料进入知名品牌。烟叶质量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浓香型风格特征更加鲜明,形成“品质特征明显、风格表现突出、配方作用独特、资源优势巩固推荐精选”的“中式浓香”烟叶品牌。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上等烟比例45%以上,上部烟叶可用性明显增强,烟叶质量特色和供应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保持均质、稳定,在知名品

10、牌配方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为基本形态,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产技术装备精良,专业服务体系完备,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烟草科技全面进步,信息化管理全程覆盖”为主要特征,以整县推进、单元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烟草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到位率显著提高,烟农户均不低于20亩,平均亩产稳定在300斤左右,亩均劳动用工控制在20个以内,户均植烟收入5万元左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三、工作措施实现上述任务目标,要重点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质量特色、基层建设、组织保障等措施落实。(一)加快烟叶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烟草农业

11、建设以生态村为载体提高烟叶种植规模。烟叶生产生态村是烟草和政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阵地,也是烟叶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建设“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烟草农业,进一步加大生态村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力度。按照生态村年种植烟叶500亩左右、三年一轮作模式,调整基本烟田面积,将新增50万亩基本烟田的85%用推荐精选于生态村的扩充和建设。通过对生态村土地、劳力的挖潜和对非生态村计划压缩,力争全省基本烟田面积由目前100万亩扩大到150万亩;其中全省生态村基本烟田和年种植面积分别不低于135万亩和45万亩。在做好生态村基本烟田调整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强县战略和基地单元建设,以县为单

12、位优化生产布局,连村、连乡整体推进。发展超过200个生态村、40万担以上的植烟县(市)1个,超过100个生态村、20万担以上的县3个,超过50个生态村、10万担以上的县7个;发展超过15个生态村、3万担以上的植烟乡镇10个,超过10个生态村、2万担以上的乡镇20个;形成以1000个烟叶生产生态村为骨干,规模稳定、区域种植、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与基地单元建设相适应的烟叶生产格局。力争在不扩大新烟区的情况下,全省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烟叶收购达到200万担。以生态村为载体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规模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继续加大投入,今后全省每年投入3亿元左右用于烟田

13、基础设施建设,其中85%的基础设施投入用于生态村水利工程、机耕道路、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烟草专用机械等项目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联村建设集育苗、烘烤、收购一体化工场。同时,争取国家局土地整理资金,在搞好试点基础上,适时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结合当地低产田改造、推荐精选荒山开发和中心村建设,扩大生态村种植规模。加强生态村的动态管理,按照退一进一的原则,淘汰不符合标准的生态村,选择和建设高标准的生态村,不断为生态村注入动力和活力。以生态村为载体,完善提高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到2015年,全面完成150万亩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育苗工场、农机具、基层站点和防灾减灾体系等设施

14、综合配套,烟田旱能灌、涝能排,密集烘烤100%,整地、起垄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以上,移栽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率明显提高,烟叶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建管并重,明确产权,通过成立专业服务合作社等形式,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理,帮助和引导烟农建立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保证设施持续利用和烟农受益。以生态村为载体完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合作”的工作方针,以生态村为单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植专业户,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大力组建烟叶生产合作社,形成与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推进适度规模种植。着力

15、探索完善种植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运行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上述三种组织形式覆盖率80%以上,烟农户均面积达到20亩以上。以生态村为载体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按照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推荐精选方便管理、控制成本的要求,本着烟农自愿入社、自主经营的原则,以基地单元或种植片区为单位,引导和扶持覆盖生产各环节的综合性服务合作社,完善合作社+服务队的组织模式;大力发展育苗、农机、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性服务合作社。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实行市场化运作,培养输送一批专业化服务领头人,建设一支烟农服务队伍。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服务烟农、保护

16、严格、监管有力的资产管理制度,坚持普惠制,广受益。到2015年,专业化服务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促进减工降本。以生态村为载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探索用养结合、烟叶生产与畜牧养殖相结合等适合各地实际的多种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开展利用秸秆烘烤烟叶、整体供热烘烤设备、风力提水发电等试验示范。加强烟叶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和生产全程的监控,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物防治、无公害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控制非烟物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提高烟叶质量安全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进烟叶信息化建设。按照“全流程、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以基地单元和基层站为突破口,加强基层信息化的业务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实现纵向业务流程化、横向管理集成化。在已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