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103135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BD-T1合同段平冲垭口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审批:徐建新 2012年6月10日 审核:崔志飞 2012年5月25日 编制:曹伟鹏 2012年5月5日目 录一、编制依据3二、编制原则3三、工程概况41.地质条件41.1地形地貌41.2水文条件41.3涌水量预测42.工程地质条件43.不良地质现象44.衬砌类型55.初期支护56.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57.辅助施工措施6四、危险源识别及降级处置措施61.危险源识别62.危险源降级处置措施62.1岩溶降级处置措施62.2高地应力处置措施72.3突涌水段处置措施72.4爆破作业高风险降级处置措施72.5一般风险降级处理处置措施8五、施工方案81.总体

2、施工方案82.洞口与明洞施工92.1施工工艺流程图92.2施工方法92.3超前管棚103.超前小导管114.洞身开挖134.1 级围岩段134.2 IV级围岩段144.3 级围岩段164.5 钻爆设计174.6 钻爆作业技术要求255.施工支护285.1 湿喷砼施工285.2 锚杆、挂网施工285.3 构件支撑296.洞身衬砌306.1工艺流程306.2仰拱施工306.4拱墙施工327.洞内附属工程367.1洞内路面367.2紧急停车带367.3行车、行人横洞377.4预留洞室377.5预埋(预留)管件377.6沉降缝、施工缝和伸缩缝377.7洞内装饰377.8防水与排水387.9隧道通风39

3、7.10隧道风、水、电作业427.11不良地质段施工44六、监控量测481.监测项目482.测点埋设483.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484.量测管理49七、安全保证措施491.组织保证措施492.特种作业人员和机械安全保证措施503.施工现场安全保证措施504.开挖和爆破安全保证措施515.用电安全保证措施526.通风和防尘安全保证措施527.装渣、出渣安全保证措施538.初支安全保证措施549.防水板、二衬施工安全保证措施54八、安全应急措施551.方针与原则552.应急策划553.应急准备59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

4、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5)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7 年 第1号)6) 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其他法律法规。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9)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0)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2)茶园隧道施工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13)现场踏

5、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14)我公司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二、编制原则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保护国家财产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组织施工,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技术方案可靠的前提下组织施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质量目标认真组织施工生产,贯彻执行ISO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为了确保杜绝重大以上伤亡

6、事故,减少一般事故;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安全隐患;人员因施工负伤率3,重伤率小于0.5;不得因施工对周边环境、建筑、设施等造成破坏;无刑事案件发生的安全管理目标,做到茶园隧道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率达95%以上。三、 工程概况平冲垭口隧道为双向四车道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81+110ZK82+255,全长1145m,右线起讫桩号YK80+825YK82+235,全长1410m。隧道左线平面位于R=1100m的右偏圆曲线、A=380m、直线、A=400m、R=1080m的左偏圆曲线上,纵坡1.803%;隧道右线平面位于R=140

7、0m的右偏圆曲线、A=470m、直线、A=400m、R=1080m的左偏圆曲线上,纵坡1.9%。隧道进口段左右线间距为95m,出口段左右线间距为15.96m,部分为小净距隧道。设置人行横洞两处,车行横洞1处。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围岩主要以III、IV级为主。遵循“早进晚出”原则进洞,洞身开挖采用分部台阶法,环向开挖预留核心土,左右洞拉开一定距离,洞身段衬砌按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为曲墙式复合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网、钢拱架支护、格栅钢架支护;并视具体情况增加小导管和超前锚杆等预加固措施,洞口浅埋段采用108长管棚超前支护;路面采用复合路面(混凝土面板、沥青混凝土面层)。1.地质条件1

8、.1地形地貌平冲垭口隧道属侵蚀中山地貌区,山体主要由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强、中风化砂岩组成。隧道区山峦起伏相连,整体地形较陡,自然坡度角约35-46。隧址区斜坡下部地带种植旱地植物,植被少量发育,山体顶部植被较发育,以灌木为主。地表水整体不发育。1.2水文条件 大气降雨是平冲垭口隧道隧址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项目所在区年降雨量11001400mm,雨季多在4-8月,枯水期为1-3月。岩溶水是本项目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以暗河、泉的形式排泄于当地侵蚀基准面。 隧址区地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三种类型,风化裂隙、张开微张的节理为地下水渗入径流的通道,泉为地下水主要排泄

9、方式。 2.工程地质条件 本路段地质复杂,处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和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间过渡地带,构造简单,为单斜地层,主要岩性由新至老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强、中风化粉砂岩构成。本项目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节理裂隙等。隧址区节理裂隙均较发育。 3.不良地质现象隧址区山体有粉砂岩构成,属软岩。根据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揭露表明,隧址区斜坡地带上土层较薄,地表植被较发育,山体尚未受到较大破坏,坡体现状稳定。但隧址区由于受构造、风化作用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层被裂隙切割成碎块状,稳定性较差,剥采开挖易诱发工程崩塌、坍塌,将对隧道洞口围岩的稳定与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4.衬砌类型根据

10、隧道埋深及荷载类型的不同共设计有多种衬砌形式,平冲垭口隧道出口衬砌类型见下表。隧道衬砌类型表隧道名称长度(m)衬砌类型及长度(m)S-MaS-VaS-IVbS-aS-VbSJ-aSX-IVbSX-aS-MbSJ-IVa平冲垭口隧道左幅1145104527550060401655000右幅141055551049070018055540 5.初期支护对于、级围岩,初期支护由工字钢拱架(或格栅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组成,并辅以不同型式的超前支护。而对于级围岩,初期支护则由系统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组成。二次衬砌:一般情况下采用素混凝土,以方便施工,但是当在浅埋软弱围岩地段采用钢筋混

11、凝土,以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具体参数见下表。复合衬砌各类支护参数表 衬砌类型支护参数S(X)-aS-bS(X)-bS-aSJ-aSJ-a初期支护C20喷混凝土(cm)262420102420锚杆长度(m)25中空L=3.525中空L3.522(药卷)L4.522(药卷)L2.525中空L=3.522(药卷)L3.0间距(cm)601206012010012012012080100120100超前支护小导管型号424424424L=4.0mL=4.0mL=4.0m间距(cm)2404024040240406.5钢筋网 (cm)20202020 25252020 2525钢架型号I20bI18格栅

12、拱架 I18 间距(cm)606010080预留变形量(cm)1210710二次衬砌拱部(厚度/砼形式)(cm)50(钢砼)50(钢砼)40(素砼)35(素砼)50(钢砼)45(素砼)边墙(厚度/砼形式)(cm)50(钢砼)50(钢砼)40(素砼)35(素砼)50(钢砼)45(素砼)仰拱(厚度/砼形式)(cm)50(钢砼)50(钢砼)40(素砼)35(素砼)50(钢砼)45(素砼) 6.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人行横洞设置二道,车行横洞一道。 7.辅助施工措施隧道设计采用的辅助施工措施有: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及加固注浆等。根据隧道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有洞口浅埋地段

13、地表下沉观测、洞室周边位移变型监控以及日常观察与施工调查。四、危险源识别及降级处置措施1.危险源识别平冲垭口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高中度风险主要有:掌子面坍塌、洞壁坍塌伤人、突涌水、窒息、岩爆、爆破飞石伤人伤物等。 一般风险主要有:坠物伤人、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电弧灼伤、粉尘危害、火灾等。高中度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围岩突变和围岩级别降低,围岩间存在差异,极易造成掌子面坍塌、突涌水等事故。隧道最大埋深174m,存在高地应力,开挖时卸载不均,极易造成岩爆、物体打击等事故。隧道出口段设置在滑坡体上,边坡自身稳定性较差,洞顶山体受雨水冲刷和地下水侵蚀,极易造成山体滑坡等事故。隧道采用爆破开挖方法进行,民爆物品的储存和使用成为隧道施工的又一高中度风险。 一般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在台车、脚手架、洞门边坡等存在高空作业,易造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隧道内地下空间狭小,施工机械使用频繁,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参差不齐,易造成机械伤害、交通等安全事故;临时用电TN-S接地保护装置未接或不合规范,乱架乱拉电线、乱接用电器,电线老化,用电器功率超负荷,变电箱未加锁等易造成触电事故;焊接作业人员防护设施不到位或防护用品不佩戴易造成电弧灼伤;打眼时采用干钻法作业时劳保用品佩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