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10202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点练+提升练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3君主专制;46中央集权;78选官制度1(2014江苏南京模拟)2013年高考前夕,一名高三学生的微博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评述:“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中央政治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民主政治三权分立制的雏形。”此同学评述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A三省六部制不属于中央政治制度B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关系不大C实质就是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D没有弄清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解析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思想,但与现代三权分立有着本质区别,体现的是君主

2、专制,正确答案选D。答案D2(2014河北衡水一中模拟)2012年9月17日,新浪微博:“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A完善科举制B实行三省六部制C善于用人纳谏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解析备选项皆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历史现象,但只有三省六部制才与“权力制衡管理”内涵一致。答案B3(2014浙江杭州一中模拟)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ABCD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商代青铜器”反映的是商朝奴隶社会的社会状况,排除;秦始皇陵兵马俑、韩非子的著述、明朝内阁都与专制

3、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答案B4(2014湖北孝感高中模拟)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A是秦朝的制度,B是元代的制度,D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答案C5(2014河南洛阳一高模拟)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仕于诸侯为左官也。”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

4、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材料可知:A、B、C三项均和材料有关,但是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此律的制定主要服务于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答案D6(201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解析“土番之地”

5、指的是今西藏地区,元朝时西藏地区归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称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答案A7(2014吉林长春模拟)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三代时期只有受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制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郡县地方官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情况。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从材料来看并未说明中央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地方长官,汉代中央官吏主

6、要还是外戚与世家把持,D项不正确。三代时从政者是贵族,A项不正确。“以客出仕”主要是战国时期的做官途径,而非秦朝以前所有时期,故B项不正确。答案C8(2014广东佛山模拟)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进行是重要的支持。”这一制度应该是指()。A三公九卿制B郡国并行制度C科举制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解析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故选C。答案CB组提升练9(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

7、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排除A项;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排除B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答案C10(2014河南商丘高中模拟)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8、()。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解析A项不符合英国情况;B项不符合中国情况。明代内阁成员均为阁臣,其中为首者被视为“首辅”,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后,无丞相。因此也排除C。答案D11(2014福建漳州调研)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

9、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D项表述错误。答案D12(2014山东烟台模拟)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解析无论王朝怎样更迭,其小农经

10、济的根基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3(2014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论,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

11、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材料三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五十二条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

12、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2)依据材料二,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春秋时期,“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封建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据此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建立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总结回答“两种模式”。回忆汉代、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国,古代中国权力制衡的目的旨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三

13、权分立政治体制旨在维护民主政治。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3)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14(2014浙江湖州模拟)中

14、央对地方的管理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仪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策命礼,经由这个典礼,周王对其臣属,赏赐种种恩命,一次一次地肯定了主从的关系。事实上,铜器铭文中绝大部分是这种策命礼的记录。许倬云西周史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材料三第四条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第六条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联邦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所说的“主从关系”具体指什么,并说明其演变。(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