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标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101660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图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机械制图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机械制图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机械制图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机械制图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图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图标准(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习目标与要求1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一般规定与介绍; 2手工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 3几何作图; 4平面图形的画法、徒手画图的方法。 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与工程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如图纸的幅面和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和尺寸标注等,介绍了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平面图形的绘制步骤。要求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在绘制的图样中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中的各项规定。 学习难点重点是图线画法和尺寸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以及圆弧连接的画法;难点是尺寸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国家标准机械制图是我国颁布

2、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它统一规定了生产和设计部门所共同遵守的画图规则,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国家在绘制工程图样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为了保证规范性,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它包括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的国家标准(代号为“GB/T”)。现介绍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国家标准中关于“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第一节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一、图纸幅面和图框格式(GB/T14689-1993)1图纸幅面及格式(GB/T146891993) (1)图纸幅面尺寸 :图纸幅面是指图纸宽度与长度组成的图面,绘制图样时

3、,应采用规定的图纸基本幅面尺寸,图纸幅面尺寸如表1-1所示。表11图纸幅面尺寸面代号A0A1A2A3A4幅面尺寸(BL)8411189594841420594297420210297周边尺寸e2010c105a25二、比例(GB/T14690-1993)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之比。具体数值见表1-2。表1-2绘图比例系列种类比例(n为正整数)原值比例1:1缩小比例1:21:51:101:110n 1:210n1:510n1:1.51:2.51:31:41:61:1.510n1:2.510n 1:310n1:410n1:610n放大比例2:15:1110n:1 210n:1510n:12.5:

4、14:12.510n:1 410n:1三、字体(GB/T14691-1993)图样上的汉字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中规定的简化字,字体格式长仿宋体字,书写字体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如图1-7所示四、图线(GB/T44574-、GB/T17450-1998)(1)图线的代码、名称、尺寸及应用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中规定了机械图样中常用的八种基本线形,如表1-3所示。 表1-3机械制图的线型及应用序号名称图线型式及代号图线宽度一般应用1粗实线d可见轮廓线,可见过渡线2细实线约d/2尺寸线、尺寸界线、剖面线、辅助线、重合断面的轮廓线、引出线、螺纹的

5、牙底线及齿轮的齿根线3波浪线约d/2断裂处的边界线、视图和剖视的分界线4双折线约d/2断裂处的边界线5虚线约d/2不可见的轮廓线、不可见的过渡线6细点画线约d/2轴线、对称中心线、轨迹线、齿轮的分度圆及分度线7粗点画线d有特殊要求的线或表面的表示线8双点画线约d/2相邻辅助零件的轮廓线、中断线、极限位置的轮廓线、假想投影轮廓线第三节徒手绘图徒手画出的图样也称草图。绘图时,一般不用绘图仪器和工具,主要是依靠目测估计图形与实物的比例,按一定画法要求徒手绘制。草图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思想的有力工具,是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徒手草图仍应基本做到:图形正确,线型分明,比例匀称,字体工整,图面整

6、洁。画徒手图一般先用HB或B、2B铅笔,常在印有色线格纸上画图。 第四节尺规绘图常见的绘图的工具有:铅笔、丁字尺、三角板、分规、圆规。绘图铅笔上标有“B”、“H”字母,其含义:B前数字越大,表明铅芯越软;H前数字越大,表明铅芯越硬。 图129丁字尺的用法本章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关于图幅、图框格式、常用比例、写字要求及其图线等基本内容。应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和徒手绘图的技巧。 第二章 | 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学习指导学习目标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绘制工程图样的绘制原理投影法,并着重阐述了形成立体表面的基本要素点、直线及平面的投影特性。 学习重点 1两面和三面投影体

7、系的建立; 2三面投影的展开; 3点在三面投影中的规律; 4各种位置的直线的投影规律; 5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6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规律; 7面上取点取线。 学习难点 1三面投影体系的展开; 2各种位置的直线和平面的投影规律。第二章点线面的投影第一节投影法及其分类人们从影子这个自然现象,经过科学的抽象提出了投影法的概念,它是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将从投射中心且通过物体上各点的直线称为投射线,投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平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称为投影法。组成投影体系的要素包括投射线、投影面、投影、空间物体。 投射线的方向称为投射方向,选定的平面称为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图形称为投影,

8、如图2-1所示。 图2-1投影的概念1投影法的分类 根据投射线间的相对位置,将投影法可以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大类。 (1)中心投影法:投影线是一束由一点发出的投影线,如图2-1所示。中心投影图的度量性较差,一般不反映物体的真实形状,而且投影的大小随投射中心、物体和投影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它的立体感较强,因此它常用于建筑物的透视图。 (2)平行投影法:投影线是一束互相平行的投影线。平行投影又可分为斜投影法和正投影法。 斜投影法:投影线与投影面倾斜,如图2-2(a)所示。 正投影法: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如图2-2(b)所示。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图形称为正投影图。正投影图的直观性虽

9、不如中心投影图,但它的度量性较好,当空间物体上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正投影图能反映该面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且作图简便。因此,国家标准(GB/T169481997)中明确规定,机件的图样采用正投影法绘制。(a)斜投影(b)正投影图2-2平行投影2正投影的性质 (1)真实性:当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反映直线的实长。当平行于投影面的平面时,平面的投影反映平面的真实形状(图2-3)。图2-3积聚性图2-4类似性图2-5从属性(2)积聚性:当直线与投影面垂直时,直线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当平面与投影面垂直时,其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条直线(图2-4)。(3)类似性:在一般情况下点的投影

10、仍为点、直线的投影仍是直线、平面图形的投影仍为原图形的类似形(图2-5)。 (4)从属性:若点在一条直线上,则点的投影必然在这条直线的同面投影上。同样线在平面上,则线的投影也必然在该面的同面投影上(图2-6)。 (5)等比性:直线AC上点K分AC为两段AK,KC,则AK:KC=ak:kc(图2-6)。 (6)平行性:空间两直线平行,则两直线上的投影平行(图2-7)。图2-6等比性图2-7平行性3常用的工程图 (1)单面投影 A透视图:按中心投影法原理绘制的(图2-8); B轴测图:按平行投影法原理绘制的轴测图(图2-9); C标高图:按正投影法原理绘制的标高投影图(图2-10)。 图2-8透视

11、图 图2-9轴测图图2-10标高图(2)多面正投影 如三视图:按正投影法原理绘制的多面正投影图(图2-11)。图2-11三视图第二节点的投影一、点在一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如图2-12所示,过空间点A的投射线与投影面H的交点a称为空间点A在投影面H上的投影。如点的空间位置确定后,它在一个面上的投影是唯一确定的。 若已知空间点的单面投影a,是不能唯一确定点的空间位置,图2-13所示。 图2-12点的单面投影图2-13一个投影不能唯一确定其空间位置点在两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1两面投影体系 是由两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组成,通常一个为水平投影面H,另一个为正立投影面V,它们的交线为投影轴OX(图2-14)。整

12、个空间被投影面划分为四个部分I、II、III、IV,每一部分称为一个分角。我国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规定将机件放在第一分角(简称第一角)进行投影,因此,本教程主要介绍第一角的投影。 图2-14两面投影体系图2-15点的两面投影图2-16两面投影的展开三、点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1三面投影体系 在两面投影体系中,新增一投影面-侧面W,使得三投影面两两垂直,组成三面投影体系。两投影面间的交线为投影轴,如图2-17所示。 图2-17三面投影体系图2-18点的三面投影五、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1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 根据两点的同面投影之间坐标关系,可以判断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即两个空间点的左右、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规则:X坐标可判断两点左右之间的关系,X坐标大的为左,反之为右; Y坐标可判断两点前后之间的关系Y坐标大的为前,反之为后; Z坐标可判断两点上F之间的位置关系,Z坐标大的为上,反之为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