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0976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学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把本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3. 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环境的特点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幼儿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可爱,好不疲惫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儿童设计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P284. 教育目的: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5.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各个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P49.6. 实施德育的途径:(1)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7. 幼儿德育的目标及任务: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品德的教育。目标:是如规程所规定的: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好问、友好、勇敢、

3、克服困难、爱护公物、讲礼貌、守纪律等的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任务:(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通过幼儿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和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是自己逐渐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2)发展幼儿的个性:幼儿德育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8. 幼儿的实践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价值的综合性活动。9. 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影响的相互制约关系:幼儿教师选择和调控幼

4、儿教育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是幼儿教师选择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依据;幼儿教育影响直接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教育影响反作用于幼儿教师。10. 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转折期,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1.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12. 家长作为幼儿园的重要力量表现在:(1)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3)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式的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

5、能更好的得到保证;(4)家长本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13. 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1)家园合作尚不深入,较多的停留在表面;(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内容脱节。14.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幼儿园依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的系统的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15. 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16.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17.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评价应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评价应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应客观与真实。18.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途径:专

6、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19. 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称之为结构游戏。20. 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3)培养入学适应性而非小学化21. 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主导活动方面,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师生关系,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及期望。心 理 学1.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幼儿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2. 幼儿心理学: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

7、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的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还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4.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解释幼儿心理的发展变化。5. 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幼儿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幼儿心理学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6. 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婴儿期(0-1岁)也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早期,婴儿晚期; 先学前期(1-3岁)也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也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学龄期(6.7-18)包括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学龄晚期。7.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

8、应的行为反应。8.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感染作用9. 如何保持幼儿的健康情绪:(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4)允许幼儿适当地宣泄(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10. 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11. 亲社会行为也称积极性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1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强化,挫折13. 幼儿性别差异表现在:(1)动作、身体和感觉发展方面(2)认知发展方面(3)社会性和情绪性方面(4)特殊发展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