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06334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黄的稻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金黄的稻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金黄的稻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金黄的稻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黄的稻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黄的稻束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教学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

2、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二、走近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三、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

3、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

4、上有何不同?明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如何联系起来了?完整全面地表达,“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明确:“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丰收成果形象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一句中的“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由稻束产生了联想,“我想起”(“我看见”实际上同

5、义)把“稻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成母亲的象征。此处所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明确: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在用“满月”“远山”为“稻束”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什么?“静默”有什么意味?明确:“这”就指“金黄的稻束”。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本身是静默的;接下来又有“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明确: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后,“伟大的疲倦”就容易理解了,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

6、类的一个思想。”?明确:诗歌的最后几句,诗人在这样的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要告诉读者的是,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也就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明确: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或是直接比为“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

7、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再一次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明确: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多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

8、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四、小结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

9、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

10、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

11、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密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语言品味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