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与写作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06275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成长与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的成长与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的成长与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的成长与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的成长与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成长与写作(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他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创作的兴趣,而师生互动点评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在点评作文中,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促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要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愉悦,成功是人人所期盼的,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

2、生写作兴趣最佳途径之一。 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经常性的正面评价,是学生感受愉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先放手让学生点评范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章,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优、缺点。这时学生的兴趣盎然,都在集中精力认真的阅读、查找、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全把自己当做老师,这股干劲是前所未有的,真叫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且完成的十分出色。这一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使他们体会的教师工作的艰辛、教师并非圣人、作文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这样既打消了学

3、生的写作顾虑,又贴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融洽相处,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会产生写作欲望。所以说师生互动是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基础。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作文,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在作文中的闪光点,这样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认真,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很好,但在用词、句子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就给予赞美、鼓励,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对于基础差、作文写的不好的学生,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否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由于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也可由学生先课外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评改情况抽出典型范文

4、,课堂是评价、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厌写厌评自然变成“乐写乐评”。可见,互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促使思路跟开阔,思维更活跃,构思更严密完整,获得共同提高。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博客、板报、校园广播站、推荐优秀文章在报刊发表等等。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多给学生以肯定、以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有发出来。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

5、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一)、抓住学生最佳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二)、安排实用作文 这不仅是为学生作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生活,同时以其“实用”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三)、写日记 课堂作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主渠道,但课时有限,因而日记是补充课堂作文,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四)、介绍写作经验 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一个群体中,典型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的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后选一、二名优秀者向全班学生介绍,由作文竞赛优胜者介绍,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好,偶作败笔的学生谈谈失败的教训,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差,由于自身努力而写出优秀习作的学生介绍,由此,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五)、注重鼓励、表扬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鼓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 总而言之,在作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起来,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