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055606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A耧车B翻车C筒车 D曲辕犁解析:选D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2、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解析:选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3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这从

3、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表现统治者重视农业,故A项正确;以农为本导致注重精耕细作与题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各地民俗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4(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4、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5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得知,瓷器是专门为皇家生产,不在市场上流通,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6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

5、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解析:选A材料中“机户领织,谓之代料”“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道程序环环相扣,说明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故A项正确。7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

6、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立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D项正确。文学作品容易夸张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B项“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用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

7、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元朝大都城解析:选B唐朝前期没有夜市,北宋时出现夜市,北宋要早于南宋和元朝,故B项正确。9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解析:选C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其看淡商业利润,故A项错误

8、;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徽商、晋商汇兑业务的运转还是完全依赖道德操守,传统观念固化,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但没有体现其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10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9、”ABCD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徽商产生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曲辕犁的时间是隋唐时期;根据“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谓之团钢”可知为灌钢法,故的时间为魏晋时期;“交子”是北宋时期的现象,故的时间为宋朝,B项符合题意。11(2018届高三镇江检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士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

10、强势干预解析:选D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与材料中“贵族经济”到“士族经济”“士绅经济”“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相符,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并非作者所强调,故排除。12如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解析:选D自给性,与材料中“市场”不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材料中“各区域市场”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3吕氏春秋载:“

11、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选D材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的用意,其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14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

12、商并重思想解析:选D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农业和商业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D项正确。A、B两项失之片面,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5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

13、、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某些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

14、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6分)

15、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得出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结合所学可知徽商的经营方式为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第二步从材料二、三寻求史实,在论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答案:(1)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