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055299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学习城市管理学,使我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而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也为城市城市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面向21 世纪 ,实现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市民素质 ,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强化城市环境行政管理。一、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这是美化环境、防治污染的根本。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也有企、事业机关和单位的职工 ,也有城市的个体户、外来民工、无职业者 ,甚至是家庭主妇。可以说城市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害的有意与无意的制造者。这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生态

2、观念与环境意识。要消除环境污染的弊害 ,必须开展全民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可分为社会的环境教育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 ,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 ,切实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北京市由一部分退休干部、工人、教师、高校学生、科技工作者倡导的环保志愿者行动 ,动员全民营造绿色时尚 ,善待地球 ,节约资源 ,宣传“缺乏环境意识就是残缺不全”是很好的例子。全民环境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全国各地开展的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 ,一只桶、一个袋 ,消灭白色污染 ,变废为宝的环境教育活动已赢得城市居民的普遍

3、赞同。学校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 , 在学校可设置安排环境教育课程 ,可带领中、小学生去郊外或动物园进行动、 植物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教育 ,从小养成浓烈的环境意识。 此外 ,环境教育还要着重 城市环境管理 的教育。环境行政管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问。对于从事城市环境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重要。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保护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 ,不少省、市创办了环境保护干部学院和环境保护研究班。这为在职环保干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 ,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 ,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 ,对严重污染、 破坏生态

4、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二、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道德体现社会风尚。 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 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让世界充满美好。 我们要大力开展公共道德教育 ,养成公共道德。要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要做到 “为互助而去恶 ,为互爱而存善” ;“ 利群”而居 ,“ 利他” 而生。“大河无水小河干” ,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城市受社会环境的污染 ,势必影响到每个市民的安宁。 城市环境整洁、 优美 ,每个市民都可享受良好的雨露滋润。要关心城市、热爱城市,顾全大局 ,美化环境。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的一草一木。要崇尚“绿色世界”

5、,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美化环境从小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从家庭做起。 要积极参加城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 ,坚持做到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 ,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要严格遵守环保法 ,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三、建设一支环境保护学术队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一样 ,一靠政府 ,二靠科学。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这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有关。再入污水的澄清处理、工业废水的再使用、空气中所含毒素的分析、劣质汽油的改善、 地层下陷的测量等 ,都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与技术。 所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基础是要提高环保技术的含金量,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 四、健全法制 ,依法管理。环境立法是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支配人类行为有两大势力 :一是道德的约束 ,一是法律的制裁。通过各种渠道 ,特别是新闻媒体唤起全民的环境意识 ,从而强化环境管理 ,建设一个整洁、卫生、美好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