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0490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含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大跃进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2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

2、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3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601965年。1960年为了纠正大跃进的失误,中共中央提出

3、八字方针,着重调整工农业的比例失调问题,因此图中工业生产的变化主要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故正确的答案是A项。4邓小平年谱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答案A解析“绝非偶然”即指必然,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项的叙述不正确。B、C项都是从属于A项的内容。520世纪50年代

4、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A项说法正确;由于经济落后,物资供应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C两项说法正确;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中,只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挫折,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6某同学利用1950年、1954年中国阶级成分及土地占有一览表开展研究性学习。该

5、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起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答案A解析通过对比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贫农、中农的人口和土地比重增加,富农、地主的人口和土地比重显著减少,依据表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7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日常生活用品短缺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 BC D答

6、案A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购物凭票证说明了我国当时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说法均正确,票证的流行无法体现城乡差别的扩大,说法错误。8(2011福建20)指出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从图中看出中国进出口开始快速增长大约是在1984年,而根据所学可知,1984年开放了14处沿海城市。而A项所指发生在1979年,C项所指发生在90年代初,D项所指发生在2001年。9(2011福建质检)“它

7、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依据“渐进式的改革”这一信息可以排除B项;依据“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可以排除A、C两项。10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

8、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其重在强调发展工业与重视农业并举,这涉及资源的配置方式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农工并举,协同发展。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材料二毛泽东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

9、大的损害。”材料三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到1993年,年产值超过11亿元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及其造成的后果。(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农村改革走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建议?答案(1)思想:重农思想。影响: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2)方式: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后果

10、: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现代农业。(4)从国情出发,关注“三农”;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12(2011广东39)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风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

11、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