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04864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更是提高(通常意义下的)教学质量的一个亮点.然而入门难,难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如何具体实施和把握?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去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 其实,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富有兴趣地去实践、理解、应用、探索和创新.其意义在于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研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性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实践活动的

2、对象,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的工具和知识的载体.本文以数学新教材圆锥曲线(椭圆三定义、六方程)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谈谈笔者的认识和实践,并就教于同行. 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实验,创设创新情境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先用多媒体演示画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尝到发现的喜悦.固定绳的长为2a,两图钉间的距离为2c,通过改变图钉间的距离,学生实践得出结论:当c=0时是圆;当2a2c时是椭圆;当ca时椭圆越来越扁平;当2a=2c时是一线段;2a<2c时,轨迹不存在.通过作图实验学生不难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在学生对椭圆概念有一个比较清

3、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椭圆的轨迹方程. 2.还给学生思考空间,指导学生探索研究 T(教师,下同):下面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看哪一组先能推导出椭圆的轨迹方程,组际之间可以交流和互助,也可邀请老师一起讨论、研究,最好不(但也可以)参考、借助课本的推导,看那一组能(希望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到下节课请各组推荐出代表讲讲你们的研究和发现,即由代表提交并宣读各自的研究报告(可用实物投影仪将小组的成果进行放映、展示).下面就请各小组开始各自研究讨论. S1(第三小组):我们参考了课本,具体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 设M(x,y)是椭圆上任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c>0),M与F1和

4、F2的距离的和等于正常数2a,则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 椭圆就是集合P=M|MF1|+|MF2|=2a.|MF1|=(x+c)2+y2,|MF2|=(x-c)2+y2,得方程 (x+c)2+y2+(x-c)2+y2=2a. 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a2-cx=a(x-c)2+y2. 两边再平方,得a4-2a2cx+c2x2=a2x2-2a2cx+a2c2+a2y2. 整理,得 (a2-c2)x2+a2y2=a2(a2-c2). 由椭圆定义可知,2a>2c,即a>c,所以a2-c2>0.设a2-c2=b2(b>0),整理,得 x2a2+y2

5、b2=1(a>b>0). T:S1参考了课本并获得了上述结果,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上述过程中每个环节(运算)的作用与意义: (1)首先受数学美的驱使,使建立的坐标系、所设的点坐标都对称和谐;(2)在推导中首先得到的式事实上已是椭圆方程,但由于它不符合数学简洁美的特性,因此需要简化:因左边是两个根号之和,于是就可移项平方得到式,整理后还有一个根号,于是再平方,进一步简化得到式;式虽比式简单,但还是没有达到数学美的最高境界,故用变量代换(补美思想):设a2-c2=b2(b>0)得到式(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每一步运算的意义、作用和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我们

6、称式为: S:椭圆的标准方程. T:对!我们又为何要称式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S:(学生答出简洁美、对称美等许多优点,略) T:讲得好!那么式与圆的标准方程比较,又有什么不足呢? S:(学生比较看出):式无法揭示出椭圆上一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2a这一本质属性. T:对!那么,在上述推导过程中,你看哪一步有这一特征呢? S:(学生很快得出):相比之下,式正好有这一优点. T:(教师趁势追问):讲得好!现在大家再看从式到式的推导过程中又是在哪里失去了这一优点?至此学生便兴味盎然地开始重新审视原推导过程,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他们注意到:如果没有对式的移项、两边平方,就不能化简、整理得到式;而到了式

7、,由于再次平方,虽化简得到式,但却失去了这一优点.这样,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式. 这时,老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恰当好处”地启发、引导学生. T(教师若有所思地发声自问):那到了式,要是不再平方,而用其他办法变形又会如何呢?这个办法又是什么呢?请哪一组来讲讲? S2(第二小组):两边同除以a即可. T:对!(并顺手写出):a-cax=(x-c)2+y2. T:式的右边有什么特征吗? S2:式的右边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即动点M(x,y)到焦点F2(c,0)的距离. T:那么式的左边也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吗? S2:没有. T:为什么? S2:在x前面有系数ca. T:如何处理

8、,才能使它也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呢? S2:把系数ca提出,并(考虑到距离)加绝对值. T:对!提出系数ca,得ca(a2c-x)=(x-c)2+y2 ,并整理为(x-c)2+y2|a2c-x|=ca. 这是一个全新而又具有明显几何意义的关系式,也是一个不同于课本推导的新方法、新发现(为让学生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又自问): T:式又有怎样的几何意义呢? S:(学生们兴高采烈,能基本完整地讲出):这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M(x,y)到焦点F(c,0)和定直线l:x=a2c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ca(a>c>0). 到了这里学生兴奋极了,他们既感到满足,又感到总欠完善,而又有点不达意之感,于

9、是老师又问:那么,满足式的轨迹是椭圆吗? 这时整个课堂的气氛可活跃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也有的说不一定是,即使是也要证明.教师对后一种同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前一种凭直观得到结果的方法都从不同角度给以肯定,并带着问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这时再一起去看例子,并引入椭圆的第二定义,可谓是水到渠成,顺水推舟了,这正是教材例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我们认为,这样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曲线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 性的理解,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兼顾了例子的目的要求,还让学生手脑并用,使学生经历了发现,体验了成功. 此时,学生心情愉悦,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并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停一停了的感觉

10、.这时老师是一个参与者,但更是一个导演,为引人入胜,故又趁热打铁,再次引导. T:S2(第二小组)参考了教材的推导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原推导过程中由到,变成由到,并由此得到一个全新的,大胆进行了创新,并与大家一起得到椭圆的第二定义这么一个好定义,这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还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呢?谁能说说你的奇思妙想吗? S:刚才得到椭圆的第二定义,是否还可以再挖掘、得到椭圆的第三定义呢? T:这个想法(猜想)很好,有道理!应该试试.哪一小组能证实这一猜想? S3(第一小组):原推导过程中,到了式:(a2-c2)x2+a2y2=a2(a2-c2),再设a2-c2=b2(b>

11、0),整理,得x2a2+y2b2=1(a>b>0) 如果不是设a2-c2=b2,进行整理,而是两边同除以a2-c2,则得到:a2y2a2-c2=a2-x2,即a2y2x2-a2=c2-a2. 两边再同除以a2,得y2x2-a2=e2-1.即 yx-ayx+a=e2-1(-1 S: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式的几何意义为:一个动点M(x,y)到两定点(-a,0)、(a,0)的斜率的积等于常数e2-1(-1 椭圆的第三定义:平面内一个动点M(x,y)到两定点A1(-a,0)、A2(a,0)的 斜率的积等于常数e2-1(-1 T: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崭新的椭圆的第三定义.真有

12、意思!如果我们用它来解决教材P96第4题(新教材就补充此题),那将十分简捷: 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乘积等于-16,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解:依上述定义可知顶点C的轨迹方程是椭圆,且a=6.e2-1=-b 2a2=-49,b2=16.故所求顶点C的方程为x262+y242=1(y0). 为了把这次研究性学习引向纵深,让学生在崭新的研究性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与现实教学相关的内容,力争在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以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中,实实在在地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及时地抓住学生探索、研究的契机,在研究了椭圆的三个定义的

13、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发现椭圆(双曲线)方程的六种形式,让学生在新的层面上学会发现、学会研究. 3.抓住学生探索、研究的契机,让学生在新的层面上学会发现、学会研究 T:前面我们一起研究了椭圆的三个定义,通过对原椭圆方程推导过程的控制、探索、研究,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数学成果椭圆的第二、三定义,使大家经历了发现,体验成功,然而,我们发现在方程的形式上我们未能进行探索. 例如,我们通过:(x-c)2+y2|a2c-x|=ca,研究了椭圆的第二定义,但却仍延用了原椭圆的标准方程,现在,我们是否能在方程的形式上进行研究,使它能像直线方程一样也具有多样性,并争取有新的突破呢?换句话说就是方程中是否能不

14、用原定义中表示长、短轴的参数a、b来表示,而用新定义(第二定义)中的准线参数m与离心率e来表示? 有了这一铺垫,大家就立即着手进行解决. S:设准线为x=m(m>0),离心率为e,则m=a2c,e=ca,c=e2m,由式得:(x-e2m)2+y2|x-m|=e, 化简得:(1-e2)x2+y2=e2m+2(1-e2),e1,两边同除以e2(1-e2), 于是得: x2e2+y2e2(1-e2)=m2. T:对!这就是焦点在x轴上的方程,我们称它为椭圆的第二方程(统一式),同理可得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方程:y2e2+x2e2(1-e2)=m2. 这两个方程与椭圆的标准方程一样对称、优美,便于记忆.凡与离心率、准线相关的问题用它来解决十分简捷. T:那么第三定义下的方程又怎样呢?(对此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并很快得出结果): S:由式:yx+ayx-a=e2-1(-1 S:有点象,但这里没有y0,即y2-y20=(e2-1)(x2-x20)能成立吗? T:问得好!这里,大家在比较中大家看出差异,进行了猜想:B11囊话闶轿:y2-y20=(e2-1)(x2-x20).B12 T:那么,你能证明这个猜想成立吗? S:能,对原推导的式:(a2-c2)x2+a2y2=a2(a2-c2)两边同除以a2得:y2=(e2-1)x2+b2.B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