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04838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问题凸显: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明显表现出脆弱性,社区层面的应急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社区智能化、信息化服务供给技术层面还有所欠缺。改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需要构建因地制宜的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全民参与式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社区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供给。问题的提出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组织细胞,是个体生产、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它既是民众自我治理的单元,也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公共服务供给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体现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社区公共服

2、务供给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社区治理问题再一次提到了新的高度。如何在保证常态化公共服务供给前提下提升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当前社区治理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社区公共服务一般是指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形式,向社区成员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福利性的物品和服务,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强调的是在常态与非常态下灵活转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加应急公共服务内容,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关于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卢祖洵等强调加强

3、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调整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重点,推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XX等认为“政府主导、基层组织及居民扮演角色主体是对疫情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素,国家及地方性的政策制度和治理机制是社区治理有序的基础,社区硬软资源协调使用是治理的根本保障。XX等指出“应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发挥其灵活、非强制、更具亲和力等优势,完成沟通官方与民间关系、传达国家法律与政策精神、缓和对立情绪、紧张关系和政民矛盾及整合、放大社会资源等工作。”从当前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中能够看出,学者们对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提

4、供了思路,而对于疫情给社区服务带来的挑战及背后的原因分析方面研究不足。所以,本研究将重点审视疫情防控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思路。二、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一)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表现脆弱性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很多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堪忧。首先,在医疗物资方面,社区层面面临着医疗物资短缺、诊疗设备落后、药品配备不足等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对社区醫疗卫生服务的完善提出了更髙的要求,很显然,在一些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村卫生室诊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特别是一些疾病防控的药品短缺,无法

5、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要求。其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短缺。当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仍面临着医疗人才总体数量不足、水平偏低、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救治能力有限,远远不能适合社区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所欠缺,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在疫情期间及时的对“四类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无法及时发现、隔离、报告、转诊病人或疑似患者,进而延误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表现出脆弱性。此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弱化早已出现,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机构信任度不高。(二)社区应急管理服务能力不足首先,在服务主体方面,服务人员数量不足、能力有限。在社区封锁的

6、现实情境下,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自组织承担起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社区人员排查、流动人员行迹调查、消毒杀菌工作、社区防疫抗疫知识宣传、社区舆论引导等,社区服务人员要承担的防疫任务过于繁重,全国很多地方的社区中出现了社区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主观认识不够等问题,有些社区服务人员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式较为粗暴,完全没有考虑到社区居民面对疫情的紧张情绪,造成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下降,使得本就个体化意识逐渐增强的居民个体对社区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对社区服务工作不配合、不理会的态度,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的正常供给。其次,在服务内容方面,无法满足非常态下的应急公共服

7、务内容。常态化的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在疫情严防严控时期的非常态化背景下急需扩充,在很多社区,应急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包括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料,社区重点人员的防护、秩序的维护,在社区封锁的前提下也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需求,包括生活物资的釆购、居民健康问题的实时监控等。最后,在服务机制方面,社区应急公共服务没有能够形成一种高效的服务供给机制,特别是对于应急公共服务谁来供给、供给什么以及如何供给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供给模式,包括政府、社区自组织、外部社会力量、市场之间在社区封锁之下如何为居民提供服务、如何合作供给等方面的供给机制问题仍需进一步的完善。(三)社区智能化与信息化服务

8、供给技术欠缺首先,在观念层面,很多社区在疫情上报过程中严重依赖传统的信息收集模式,在疫情防控工作和服务中仍然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强调人力密集型管理模式,人工填表格、做数据统计、上访,信息收集耗时长,见效慢,费人力,社区居民信息釆集、日常体温统计、流动人员行迹跟踪调查、弱势群体特殊时期的照料帮扶等在很多社区仍旧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调查,信息收集效率低下。社区工作人员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这种传统的信息收集上,但是面对疫情信息变化之快、流动人口之复杂等问题,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跟不上疫情变化的速度,导致信息收集效率偏低,进而拉低服务供给效率。其次,在智能化、信息化的设施和

9、人才方面,很多社区设备不健全,社区服务人员信息化素质不高,在信息化设备的应用上,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使用也没有被重视起来,很多地方的社区服务平台“年久失修”,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不畅,没有能够精准对接社区服务,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新增的便民服务事项没有及时加入到信息化服务平台中。社区信息化服务供给平台用户少,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社区居民在网络平台上反应服务需求和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反应和回馈,只能在社区服务人员登门上访统计信息时才能沟通服务需求和服务问题,服务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有待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应急管理机制缺乏。三、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一)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首先,在应对社会风险时的服务思维和观念方面,没有形成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反应迅速、积极应对的思维和理念,针对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社区层面应在政府指导下迅速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响应机制,完善社区应对应急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社区工作人员在突发状况下的应急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不高,很多社区仍然以常态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思维处理社区应急服务问题,对于一些应急服务事项表现得手足无措,造成了社区应急服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需求。其次,社区应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医改文件明确提出要“

11、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但就当前疫情暴发以来的情况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健全,社区层面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性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起到网底作用。(二)缺乏社会自组织力量参与首先,缺乏社会自组织力量的发展环境。社会自组织力量缺少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很多社区依旧延续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强调政府对社区的全面控制,政府与社会没有形成协作关系,对于社会自组织力量供给服务没有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支持,众多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下沉并没有赋予社区更多的权力,某种程度上挤压

12、了社会组织的参与空间,社会自组织力量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其次,社区自组织力量自身能力不强。在人员配备、组织规范、专业水平、组织力与行动力等方面,社会自组织力量往往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很多社会自组织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无法适合疫情期间所要达到的社区应急服务要求,从而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紧迫局面。不可忽视的是,在常态化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动员的范围较为有限,现代社会中个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表现为一些社区居民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很自然的成为旁观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因为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连接并不充分,陌生人社会状态并未完全改变,紧急时刻也就无法形成有效且持续

13、的互助和互救。从长期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景来看,在防控疫情这场持久战中,整个社会层面的参与和协同还有较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三)社区智能化、信息化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性社区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是否有效关系到社区信息化服务治理的效果。信息化服务供给平台、社区大数据、视频监控技术、社区微信群等社区“硬”资源的开发不足以及服务人才“软资源方面的缺失,成为社区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得不到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未能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治理优势,社区缺乏疫情管理和服务供给的智能化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首先,很多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管理和运行。一方面

14、,社会组织和市场参与率低,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社区办公服务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没有形成智能化的应急服务联动供给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效果。其次,缺乏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重要性,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也无法真正融入到社区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務供给体系中,特别在处理社区居民反映的日常服务需求和问题时回应不够专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对社区服务工作的不信任。另外,很多社区忽视了公共服务平台的后期运营和维护,例如微信小程序、App等表现出“僵尸”状态,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服务实用性较弱,社区工作人员很多没有进行过专业化的培训,对于疫情

15、信息的及时公开与汇总、疫情防控数据共享、疫情防控知识的社区网络宣传等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内容表现出不熟悉,甚至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尴尬处境。四、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思路(一)构建因地制宜的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社区应急服务供给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社区疫情防控的效果和社区治理能力问题,构建因地制宜的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首先,要增强社区自身应对风险时的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人员应对风险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定期培训中加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风险意识、预判能力和处置能力,提高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另一方面,

16、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社区应急公共服务响应机制,及时对接基层政府的疫情防控任务,及时汇报社区情况,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其次,根据不同社区的地理位置、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社区发展资金和治理能力、居民参与度、社区治理难度等指标构建因地制宜的社区应急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所以,应厘清疫情防控中政府与社会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供给、社区自组织供给、社会力量供给与市场供给的合力,将应急服务事项进行分类供给,加强各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通过发挥物流网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保障物资生产供给,以减少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居民的必要性出行和聚集,加强社区便民服务的有效供给。再次,要重点强化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室的应急服务功能,为缓解就医聚集困境和实现普通病正常诊疗提供支撑。社区医院、卫生室服务功能的强化,一方面需要政府因地制宜的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及时补充医疗物资,及时换新老旧医疗设备,改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构建方面也尤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