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04756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先秦时期孔子政治主张:1.“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反对严刑峻法。2.维护社会等级,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人性观: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政治主张:1.“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观:性本善。荀子政治主张:1.“礼法兼施,王霸并用”,提倡“隆礼重法”。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性观:性本恶。哲学观: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儒学在先秦时期处于萌发状态,。基于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先

2、秦儒学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且其系统性尚未建立,思辨性缺乏,这成为先秦儒学的致命弱点。但先秦儒学奠定了儒学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儒学的思想源流,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和经世致用的特征。汉代“新儒学”董仲舒集权观:1.“春秋大一统”。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观: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2.天人感应伦理观:“三纲五常”。变化:正统化、神学化、教条化。认识:汉代儒学在董仲舒的改造和推动下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其顺应了“大一统”的政治环境,通过吸收其他学说,逐步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体系。但其依靠刻板的教条和对人思想的外力约束使儒学的弱点更为明显。魏晋玄学阮籍:折衷名教与自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3、变化:儒学危机显现,走向衰微。认识:魏晋时期,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频繁更替的统治者及“仁”、“义”等正统观念被践踏的现实,魏晋时期儒学家投入清谈之中,用儒家、道家以及部分道教的思想进行结合创造出了魏晋玄学,这体现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加之儒学自古以来的缺陷,使其在佛、道两家的冲击之下出现严重的危机。唐代儒学复兴运动韩愈1.道统说:(儒家之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2.师道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华夷之辨:借助民族认同重新树立儒家权威4.反对佛道,强化精神控制:民不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

4、财货以事上则诛。柳宗元1.严格区分“天道”与“人道”:“天道”由“阴阳”、“元气”组成,“人道”由“仁”、“义”组成。2.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变化:直面社会现实,自主性萌发认识:在唐代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下,佛、道的社会影响力继续扩大,儒学的危机进一步深化。安史之乱后,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挽救政治的危机,韩愈、柳宗元等人扛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虽然仍采用恐吓的方法及外力规范的手段,未能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但突出了华夏文化的主体,树立了“道”的权威,萌发了思维引领的观念,有哲学化的倾向。宋代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求其统一的本源。张载:提出“气学”,严格区分

5、了天、道的概念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将三纲五常与天理相等同。石介:闻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以其居庐易中国之居庐,以其礼乐易中国之礼乐,以其文章易中国之文章,以其衣服易中国之衣服,以其饮食易中国之饮食,以其祭祀易中国之祭祀。朱熹方法论:格物致知。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实践观:明道德之善而非科学之真。义利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陆九渊方法论:发明本心。认识论:心即理。变化:哲学化、实践化、系统化、思辨化认识:在宋代,儒学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形成了完整的思维体

6、系,树立了天理的绝对权威,并通过世俗化的教化来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引导和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强调从思维方式上对人进行塑造,激发人自身对理的追求,此前儒学的弊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儒学实现了复兴。明代心学的发展王阳明认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方法论:事上练,知行合一人性论:人人皆是圣人李贽义利观: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价值观: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则无是非。变化:肯定正当欲求,世俗化趋势加强认识:明代的心学以“心”统摄行为主体,激发了人作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内生动力不断突显。世俗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肯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正当欲求使新学成为了市井百姓的日用之学,

7、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进步思想黄宗羲政治观:“天下为主,君为客”;“公是非于学校”。经济观:工商皆本法制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政治观:提倡“众治”,认为“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价值观:“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实践观:“经世致用”。王夫之哲学观: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观:“循天下之公”。历史观:“天地之化日新”。变化:批判继承,总结深化认识:清初的进步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对日益僵化的承租理学的反抗,体现了对明代心学的继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明末以来空谈心性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8、的社会需求。专题二:从“李约瑟难题”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在此之后却快速的落伍于西方,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一、 “李约瑟难题”的内容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技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二、十六世纪中西科技发展情况对比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明朝以前,世界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有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由此这一时

9、期涌现出了一批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学巨匠。但中国古代的科技偏重实用领域,而缺乏用于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域领先西方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期间缺少科学严谨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此后,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随着文化高压的不断形成,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的出现,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领先而转为落后,陷入了长期停滞阶段。三、多视角破解“李约瑟难题”视角一: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与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

10、工业化的发展,近代科学开始萌发,并在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相互激荡中迅速发展。而中国在明清时期,尤其在清朝时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继续强调以农为本,这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角二:科举制度扼制了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不但考试的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而且必须遵循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这种刻板的作文式选官导致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摧残。同时科技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被视为“旁门左道” 而加以打击。视角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技的发展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

11、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当科技处于总结经验、收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其影响尚不明显。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可能在技术方面做出领先于西方的贡献,但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而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人们的哲学观和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更原始的“阴阳五行”的阶段,这极大的妨碍了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视角四:成熟的自由市场的缺乏,对私有产权与专利权的漠视,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视角五:近代科技与近代工业化相互激荡,明清科技的滞后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视角六:专制集权的官僚体系,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阻碍了科技的近代化。视角七:“海禁”

12、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微专题微专题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1.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宇宙本源的开端,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先河。2.否定了天命的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对人们探索自然规律、推进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成为典型的中国智慧,对后世哲学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有很大的影响。4.在人生观上,“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培养了人们深沉持重的品格、淡泊而名利的胸怀、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5.“无为而治” 的思想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为后世治国提供了借鉴,对当代的政治民

13、主化也有指导意义。微专题二:儒、道、法三家治国之道的差异与互补差异:1.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强调道德的感化,反对严刑峻法。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3.法家提倡“法治”、“以法为本”强调严刑峻法。互补:1.在动荡年代,地方势力割据混战,宜使用法家思想2.动荡之后,新的王朝成立,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宜使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3.国家稳定、立章建制之后,不宜再实行严刑峻法,以儒家“仁政”为宜。4.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他在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治。此后的封建统治者逐渐摸索出了“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的治国策略,这一治国策略灵活可控,

14、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微专题三: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1.“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思想体现了和谐意识,对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2.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动全民教育、提升全民素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孔子还强调诚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这些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家:“无为” 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法家:1.变革精神是中国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法治、变革精神对当今中国的法制

15、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等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微专题四: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1.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2.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以及外来思想。3.历代儒学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微专题五:朱陆异同朱熹和陆九渊的根本分歧在于修身方法,即通过何种途径去完善个人道德修养。陆九渊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渐进方式过于支离繁琐,既然天理存于人心,远不如直求本心更为便捷。因此他提出“心理合一”的观点,认为道德修养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天理。微专题六:儒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全面推广到人们的生活中。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