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04599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教学大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写作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基础写作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类) 总学时数 92 周学时数 第1学期2,第2学期4 开课学期 1、2 学 分 6 先修课程 基本教材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教材:1。 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的写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

2、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三)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

3、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实现最终目标每人一本“精品作文集”。讲授时以传统讲授为主要授课方法,以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2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强调广泛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的积极性。4提倡自主创作,提倡为实际工作和学习写作,鼓励学生为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对发表或录用文章的学生给予奖励.5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认真批改讲评,每学期作文评改课不得少于6次,其中包括学生互评与自评.三、课程各章建议学

4、时分配章次 内容 建议学时第一章 绪论 5第二章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6第三章 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 5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5第五章 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 10第六章 写作过程(上) 14第七章 写作过程(下) 15第八章 散文 15第九章 科普文 10第十章 评论文 合计 10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写作的含义。2。理解写作在高科技时代的文化价值,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影响.3.掌握写作活动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 写作内涵辨析一、广义写作与狭义写作 二、写作与工具的关系 三、写作与说话的关系 四、“写”与“思的关系 五、写作的完整过程

5、 第二节 写作活动的特点一、人文性 二、综合性 三、个体性 四、创造性 五、实践性 第三节 写作在高科技时代的文化价值一、“电脑写作”辨析 二、写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 第四节 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影响一、高科技对写作活动的积极影响 二、高科技对写作活动的负面干扰及对策 第二章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写作主体。2。理解写作活动对写作主体的要求。3。掌握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着写作活动一、写作活动的缘起 二、主体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宰作用 三、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写作活动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一、思想理论要求 二、知识结构要求 三、思维

6、能力要求 四、表达能力要求 五、审美能力要求 第三节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一、情感与情绪 二、责任与道义 三、素质与人格 四、经验与体验 第三章 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写作客体的含义。2。理解网络世界中的写作客体.3.掌握写作客体的过程与方式。4.学习重点是写作客体的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第一节 写作客体的一般问题一、写作客体的含义及属性 二、写作客体类型的多样化 三、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认识写作客体的过程与方式一、写作客体与材料、题材 二、聚材:从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 三、选材:从写作客体到写作题材 第三节网络世界中的写作客体一、“虚拟实在

7、与网上取材 二、在网络空间中把握写作客体 第四章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受体”、“受体意识” 的含义。2.理解“受体意识”表现,受体的心理特征。3。掌握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4。学习重点是受体的心理特征,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二、“受体意识”表现之一:传输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三、“受体意识表现之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 四、“受体意识”表现之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情操 第二节受体的心理特征一、求知受益心理 二、猎奇探秘心理 三、 平等对话心理 四、 介入互动心理 第三节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

8、响一、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 二、 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 第五章 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文章体式的含义2.理解文章体式的特点、文章体式的意义和作用及修辞与语体3。掌握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章体式一、文章体式的含义 二、文章体式的特点 三、文章体式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表达方式一、叙述 二、描写 三、说明 四、议论 五、抒情 第三节修辞与语体一、修辞 二、语体 三、写作训练 第六章 写作过程(上)【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观察、调查。2。理解回忆、体验.3。掌握想象、整合。第一节采撷、积累一、观察 二、调查 三、阅读 第二节回忆、体验一、

9、回忆 二、体验 第三节想象、整合一、想象 二、整合 第七章 写作过程(下)【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前写作、“写作”、“后写作”2。理解立意、选材、反馈、吸收;掌握构思、赋形、表达、修改【教学内容】第一节立意、选材一、立意 二、选材 第二节构思、赋形一、构思 二、赋形 第三节表达、修改一、表达 二、修改 第四节反馈、吸收一、反馈 二、吸收 第五节 “前写作”、“写作”、“后写作一、“三个链环”的不同内涵 二、写作活动中的“三环互动” 三、写作训练 第八章 散文【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散文的内涵、散文的类型。2。理解散文的特征。3。掌握散文的写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散文的内涵与类型一、

10、散文的内涵 二、散文的类型 第二节散文的特征一、对象的广泛性 二、自我的写真性 三、表达的自由性 第三节散文的写作(上)一、取材:别具慧眼 二、立意:独抒性灵 三、构思:神与物游 第四节散文的写作(下)一、赋形:宜宏大体 二、用辞:以达为工 三、选技:执术驭篇 四、写作训练 第九章 科普文【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科普文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科普文写作的主要特点与不同境界,科普文语言特点。3.掌握科普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科普文的含义和作用一、科普的含义 二、科普文的作用 第二节科普文写作的主要特点与不同境界一、科普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 二、科普文写作的主要特点 三、科普文写作的

11、初级境界与高级境界 第三节科普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语言特点一、科普文写作的五项基本要求 二、科普文语言的功能性特点 三、写作训练 第十章 评论文【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社会短评的性质和特点、文艺短评、学术短评2.理解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学术短评的选题3.掌握展开分析评论的常用方法、文艺短评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学术短评的主要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短评一、社会短评的性质和特点 二、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 三、展开分析评论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文艺短评一、与文艺短评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文艺短评的作用 三、文艺短评写作的过程和方法 四、文艺短评写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第三节学术短

12、评一、学术短评的特点 二、学术短评的选题 三、学术短评的主要写作方法 四、写作训练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考试学期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1。考试学期,按本课程的考试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2。考查方式多样,主要以一学年里的“精品作文集”成果、写作训练作业为主,教学出勤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3.学生的文章在各种刊物,包括校内各级刊物,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各网站等被录用及发表的,在期末总评成绩中予以适当的加分.六、推荐参考阅读文献1.简明写作教程 郑赓娴、马凤藻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年3月第二版2。写作 江少川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4月第3次印刷3.写作与作文评改 朱伯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11次印刷4.写作王光祖、杨荫浒主编 华东大学出版社 1995年3月第14次印刷5.写作技法实用指要 万奇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4年第一次印刷6.普通写作学教程 路德庆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0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