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04406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培训资料全(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前言质量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99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战略,近二十年来,先后经历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品牌强市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立市战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度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称号。实践证明,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既大幅度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当前,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十二五”期间,我市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生产、生活、生态

2、“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因此,建设“质量强市”,全面提升我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需,特制定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本规划在对我市质量与品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并提出质量强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

3、11-2015年。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依据:1.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2.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3.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4.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第一章现实基础1.1 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强市”战略,质量总体水平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

4、控制和进一步解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优质工程不断涌现,工程质量的验收合格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服务业规化、标准化不断推进,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2)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品牌创建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35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成功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省级品牌梯队,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8年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生态创建成果显著,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示区县、乡镇、村。确定重点建设现代服务

5、业集聚区42个,其中列入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区4个。名牌产品的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1.2%,名牌企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的贡献率保持在33%左右。(3)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期间,没有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得到有效监控。没有发生服务行业涉与质量安全的重大有效投诉。食品和健康安全类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工作全面完成,规率达到99.28%。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施工百亿

6、元产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产品、工程、环境等质量监管机构和力量有力加强,尤其是产品质量监管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3C强制性认证等始终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推出设立“市长质量奖”,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评定获奖企业6家。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县级中心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主要行业80%以上企业实现在本地计量和检测。(5)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三大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

7、究中心达117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 项。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53项,其中主导制定标准145项,2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在10个块状产业制定实施24个联盟标准,建立30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培养、引进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质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栏1:“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完成情况2010年年均增速质量总体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96960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73.3873.50%省级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86.888.80.45%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

8、0010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万吨10.7810.38-3.7二氧化硫万吨2.372.27-4.4品牌建设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个33356.10%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个1432%名牌产品个12824914.20%名牌产品个3274235.30%区域名牌个03全国质量奖个05省政府质量奖个02市长质量奖个06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国优工程项2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等省优工程项44市建设工程“瓯江杯奖”等市优工程项192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区个4达到省级生态县要求的县(市、区)比例%18%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33.241.24.40%质量安全“十小”行业规率%99

9、.28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70.9863.90%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0.7980.46-10.40%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人1.0640.58-11.40%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0.9%标准化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个07制(修)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12453106.70%制(修)定联盟标准数量项024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数量个5469666.70%农业标准化示区数量(国家、省、市三级)个2715541.80%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规累计项3524595.50%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个1324.60%省级质检中心个892.40%质量监管机构基层质监机构个030工程质

10、量安全监管机构个27环保基层派出机构个49604.10%注:、数值为2010年新增,2005年累计数值未作统计,无法作纵向比较。、数值为2010年, 2005年暂缺。1.2 存在问题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质量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虽然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质量发展水平不平衡。受狭隘质量观影响,以往讲质量往往局限于产品质量的畴,对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认识相对不足,尚未达到战略性的认识高度,这是导致各领域质量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11、。(3)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目前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实体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在如何建设质量强市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而且缺少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4)制约质量发展的因素较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企业规模低小散、产业结构低档次、产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以与高素质质量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5)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大质量建设涉与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推动质量建设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合力,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1.3 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的关键时期,国外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质量与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要求,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从“质量立市”到“质量强市”的变化,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孕育着新一轮的创新和产业转型,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需将成为重大战略任务。从自身发展看,我市正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

13、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使得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从质量建设需要看,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质量立市”战略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质量观的涵远远超越了产品生产制造的畴,拓展到了服务、工程、环境、民生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主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促使质量建设由“质量立市”战略向“质量强市”战略发生转移。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大质

14、量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第二章 总体思路2.1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建设“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切实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使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面建成惠与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2.2 基本原则(1)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通过质量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把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致力质量惠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3)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着眼于提升经济社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