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042976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里属于很容易让考生生出“这很简单”的想法的题型。其实不然,往往是看似简单的题最能使出题人抓着大做文章,考生稍有疏忽就会调入出题人的陷阱,考后顿悟是后悔不迭。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包括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专家为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总结出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的一些解题技巧,希望对考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片段阅读这类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貌似简单实则较难。说其简单,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这类题目,所以对这一类试题比较熟悉;其次,由于不是英语(论坛),在阅读上不存在困难。但说其较难,主要是因为这来试题的主观性很强,容易引起

2、争议。一般来讲,这些小的片段都是从一篇完整的文章中截取出来的,在脱离了原文的语境之后,看一个小的片段,非常容易引起歧义。再加上出题人设置一些迷惑选项,最终导致了这部分实体的难度比较大。在片段阅读中,如果能够站到命题人的角度,去想想一些设错的原则,那么,在做题时不仅会帮助我们提高正确率,而且还会提高做题的速度。经过对国考行测和各省行测的研究,总结出了命题人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我们给大家举个例子:例题1:每个人睡觉时都要做梦,人在做梦时的睡眠叫有梦睡眠。有梦睡眠时,控制四肢和躯体的神经传导被阻断,除了脚和手指有知觉外,身体其它部分均处于麻木状态。心跳和呼吸的次数与清醒时差不多,但变得不那么

3、均匀,体温调节机制受阻,打寒颤和出汗都很难。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人在做梦时,呼吸和清醒时不完全一样B.人在做梦时,心跳和清醒时是相同的C. 人在做梦时,常常出汗D.人在做梦时,全身处于麻木状态推荐精选解析:选项B应该是差不多,而不是相同的。选项C应该是很难,而不是常常出汗;选项D应该是部分麻木,而不是全身麻木。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遇到这类试题,出题人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换概念;二是扩大、缩小内涵和外延。那就需要考生明确出题人的意图,这类试题若是做的多了,你就完全可以有大概的把握,很快就能作答。选词填空这类试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实词、虚词、成语。在近几年的国考中,虚词类选词填

4、空的题量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虚词对于我们做言语理解部分的题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进行专门的复习。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专家经过对近些年公考真题的研究,为备考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总结出虚词类题目的一些备考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这些总结能够帮助考生提高虚词类选词填空的解题技巧。现代汉语中的虚词是很复杂的。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考生要重点掌握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中出现过的或出现较多的虚词类别,如介词、连词,特别是关联词语。关联词语类试题专门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和搭配关系,即题目给出一段语法意义完整但语用意义欠完整的片断,留出的空白处,要求应试者根据上下文的关系从四个选项中选择能使片

5、断语用表达更加完备的关联词。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连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关联词大都是连词,例如“因为”、“无论”;有少量是副词,例如“也”、“又”;个别是助词,例如“的话”;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例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关联词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了。(一)明确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关键,首先是要把握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例1】(2006年四川省题)一名较为称职的管理者应该_有理论_有实践经验。这实践经验指能管理好自己_指会利用相关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好他人,对整个工作有个系统、长远的安排。推荐精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

6、是()。A.既又不但反而B.不仅而且不是而是C.既也不是而D.又又不仅还【答案】D【解析】这是个总分式的结构,材料涉及的关联词有9个之多。分析可知,“有理论”和“有实践经验”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有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的B项就被排除。而“管理好自己”和“利用相关管理学的知识”是递进的关系,因此,C项也应被排除;而A项的“不但”与题干中“反而”属于关联词混搭,所以只有D项为正确选项。(二)调动语感,找到隐匿的关联关系【例2】2002年国考真题对输出方来说,可签订较长期的贸易协定,保证某些商品的来源,同时又获得一定利息。另外输出方由于筹划银行贷款,组织补偿商品的销售等事宜,在输出的技术设备上一

7、般要适当加价,又可多得一些利润。_,补偿贸易方式,对双方是互利的。我们在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在采用这种方式。文末空格处恰当的措辞是( )。A.不过 B.而且 C.因此 D.其实【答案】C【解析】根据上下文可判断可知,文段中隐匿了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此处应选择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应选择C。老师们希望为广大考生提供的解题技巧能帮助广大考生在面对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时可以轻松面对,灵活应用,笑傲考场,取得公考胜利推荐精选言语理解与表达广义主旨题广义主旨题,也就是题目要求抽出文意主旨。主旨题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另外切忌推理引申。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主要说明、主要意思、主要谈论、主

8、要讲述、核心意思、主要表达、主要告诉我们”这些表达一般都是要求你领悟这段文字的主旨句。可以根据“主要”两个字来做判断,如果看到“主要”二字,基本上就是要求找出段落主旨。 此类题目解题技巧: 1) 段落主旨题要重视段落的首末句。有时主旨句出现在中间,比较少见,起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遇到段落中前后段意思转折式,应该提高警惕,这往往是主旨所在。 2) 没有明确的主题句,要进行归纳,重视首末句。 3) 段落的主题句要看第二、第三句话,如果是对第一句话进行阐述,那么第一句就是主题句,如此类推。如果最后一句是对全段总结,那么该句就是主题句。如果段中转折,那么该句可能是主题句。 4) 作者反复强调的是主题。

9、 5) 首段出现疑问句,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全文探讨的内容,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当有转折词出现时,那么段、句的中心往往在这些词的后面。(篇章阅读) 注意:要从选项中选择一个与四句话共同指向对象意思最接近的。 找不到共同指向的论点,应该求助于排除法。选项干扰特点:一般是以偏概全,只是文章的细枝末节,不能覆盖全文。出现细节性的名词信息。过于笼统,范围太大,远远超过文章范围。过分肯定或否定。 习题与解析 1、在公路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走势还能顺从地貌,即沿河流或森林的边缘发展。可如今,公路已无所不在,狼、熊等原本可以自由游荡的动物种群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与大型动物 的种群相比,较小动物的种群在数量上

10、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更容易发生杂居现象。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 )。 A公路发展的趋势 B公路对动物的影响 C动物生存状态的变化 D不同动物的不同命运 答案:B 解析:“可如今”是重点应注意的关联词。一般段落中转折句往往试主旨所在。 2、去年下半年,由中国逻辑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对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级报纸进行检查。经专家认定,平均每种报纸有错5.8推荐精选处。这些错误有概念不清、判断失当、推理错误等,如说“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以为“三甲”就是“前三名”,将“没有根据的传言”称作“空穴来风”,以及“近500多人、减少了两倍、一直以来”之类的可笑说法层出不穷。

1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作者、编辑等人员的语文修养亟待提高 B、必须高度重视语文与逻辑应用问题。 C、报刊语文与逻辑应用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来不及消化、整理、规范 D、在语文与逻辑应用中要消灭由粗心造成的“硬伤”,减少常识性错误。 答案:B 解析:此题迷惑性还是较强的。不妨采用排除法来简单分析一下。 A-主旨题切忌推理引申。此题主要说的是语文与逻辑的问题,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引申到作者和编辑人员上。 C-乍一看貌似和文章挺符合的。迷惑性很强。但是这段文字并没有提到“来不及消化、整理、规范”,有扩大范围之嫌。D-和C是一样的问题。文中并不是说这些是“粗心”造成的。迷惑性较强。 因此选B。相对

12、于A来说,B更直观地说明本文的主旨。A绕了个圈,也就是想复杂了。此类错误一定要避免。 3、在大众文化的庞大家族中,大众视听文艺无疑是个重要成员。这不单是因为与之相连的电子媒介在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信息含量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而且因为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文化所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甚至其本身也构成了这些变化的一部分。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了大众视听文艺的重要性 B.电子媒介的优势 C.大众视听文艺的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D.介绍了大众视听文艺与电子媒介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第一句是很明显的主旨句。后面的结构是“不但是因为而且因为”,都是为了解释第一句的论点而存在的,可以直接不看。

13、 4、经过百年的衰落,南水北调工程也许是大运河的最后一次机遇,倒流的长江水再次串联起大运河的主要部分,生气就此显现。一百年来,大运河只是在等待一次让它带入新的文明中的机会。大运河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并不害怕改变,但如何改变却掌握在现代人的手中。这段话的主旨是()。 A倒流的长江水再次使大运河呈现生机 B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已经衰落了一百年 推荐精选C大运河如何改变掌握在现代人的手中 D南水北调工程是改变大运河命运的重要契机 答案:D解析:A和C都只是文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不是文章主旨。B选项根本就没有提到是衰落了一百年,是错误选项。D选项是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思的。此题的关键字:南水北调,

14、机遇(=契机),改变。 5、人大代表在选举的基础上产生。根据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外。这段话可以理解为( ) A、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是选举 B、 选举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选举权 C、 选举权的行使不受任何非法限制和剥夺。 D、 选举权的行使受到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限制。 答案:A解析:记得以前复习的时候,这道题做很多次都会选B。其实现在看来根本不应该的。这一段,第一句是很明显的主旨句。后面的一长段都是

15、为了说明选举的具体操作标准:谁享有选举权,什么情况下没有选举权。都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BCD只是部分内容,不是文章主题。 6、我国现阶段发展老龄产业,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要,还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代际反馈,它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局面。对本文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 B、 我国老年人群的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C、 目前我国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D、 老龄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答案:C 解析:此段并非说的是解决老龄化问题,而是说发展老龄产业。A明显错误。B和D都是文中内容的一部分,不够完全。不应作为主旨题的答案。应该选C。仔细看第一句,“现阶段”这个词是重点,也是整篇文章论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