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042928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全球气候变化下图是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近50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读图回答13题。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A和B和C和 D和 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解析:1.A2.D3.A第1题,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

2、气温而言,比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的降水量大于。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和。第2题,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第3题,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据此回答46题。4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火山喷发

3、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 D酸雨5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A加强预报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6近年来,暴风雪、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对此解释最不可信的是()A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B极端天气频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D极端天气频发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解析:4.C5.C6.B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第5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第6题,地球内能释放对天气影响不大。读图,回答78题。7该环境

4、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增加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8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大量使用制冷设备 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解析:7.C8.D图片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热带雨林面积扩大;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火山、地震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上人为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910题。9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

5、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10由时()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解析:9.C10.A第9题,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第10题,从图中曲线变化可看出,由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一、选择题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6、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1.B2.C第1题,读图可知,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第2题,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温度不断降低,而现代则是温度上升,所以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不吻合;现代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由于该历史时期气温不断下降,故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南移。(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

7、34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3.A4.C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减少

8、,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1)和春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变化图(图2),回答56题。 5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A冀 B鄂C甘 D吉 6关于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B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C春小麦种植区向低海拔地区移动,种植范围缩小 D玉米种植上限海拔升高,种植范围扩大解析:5.C6.D第5题,从气候要素变化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下,属干旱区,因此,该流域可能位于甘肃。第6题,该流域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扩大;春小麦、玉米种

9、植上限海拔均升高;但由于气候变暖幅度不大,农作物品种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读表,完成78题。物候期类型始期变化/天末期变化/天营养期0.372.42*花蕾期0.84*0.16*花期1.47*1.26*结果期2.84*0.42果后营养期0.375.74*枯黄期0.89*3.00*生长期0.37*4.58*注:“”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7全球气候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C花期末期延迟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8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A植物

10、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解析:7.D8.C第7题,根据表中数据和注记可知,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始期提前0.37天,末期延迟4.58天,整个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而不是缩短;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都提前了,而不是延迟了;花期末期提前,即花期缩短。第8题,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展叶和开花的提前,增加了植被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植被成熟期延迟,增加了遭受秋季霜冻的可能性,增加了物种生殖失败的可能性。物候变化不同步,导致物种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相互作用脱

11、节,加快了物种淘汰的速度。二、综合题9读图,回答问题。(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5)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解析: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应对气候变暖,应对症下药,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答案:(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4)波动上升。全球气温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消耗;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