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042925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 学科:语文 姓名:王召强一、设计思路:?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山水。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从?前赤壁赋?中的“山或“水出发。?前赤壁赋?中虽然写到了山,如“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等处,但是“山并不是苏轼着重描写和议论的对象。笔者注意到,在?前赤壁赋?中,“水和“月才是苏轼行文的重要线索,相对于苏轼行文的历时性线索情感线索而言,笔者将“水和“月称之为?前赤壁赋?的共时性线索。其主要依据是: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无论在写景、抒情还是在说理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水和“月来写的。文中最集中的

2、表达就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话,一个“亦字,承上启下,说明“主客问答长篇议论的主要话题就是“水与“月。“水乃赤壁长江之水,“月乃七月既望之月,“客抓住长江之水无穷、既望之月有尽的特点,徒生艳羡之情,哀叹人生苦短,于是吹奏了一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凉之曲。苏轼那么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长江与明月,认为长江之水虽然每天都在流动,但却并不曾永远消失,天上明月虽然时盈时缺,但却并未增减,从而引出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觉悟出人生无论遭受怎样的变故,都应尽享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的人生哲理,从而一扫“乌台诗案以来笼罩在作者心头上的阴霾,以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笑傲江湖。在?前赤壁赋?中,作者对

3、“水与“月都有比拟集中的景物特写。描写长江之水的地方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描写既望之月的地方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句。作者正是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才会产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般超然脱俗的感觉,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而在作者即兴而作的短歌中,我们也能找到“水与月的影子,在“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中,作者不就是将“水与月一网打尽了吗?加之,长江之水与既望之月还可以分别点出苏轼夜游赤壁的地点和时间。因此,对于这篇游记体散文赋而言,“水和“月既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线索,又是作者借以寄兴遣怀、阐发哲理的核心意象。只要抓住了“水和“月,就可以顺藤摸瓜,引导学生

4、鉴赏?前赤壁赋?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了。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笔者就拟从苏轼行文的共时性线索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前赤壁赋?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由于艺术手法属于鉴赏文章的形式范畴,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属于鉴赏文章的内容范畴。基于先内容、后形式的文章鉴赏原那么,笔者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历时性线索,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感变化历程,理解?前赤壁赋?的思想内涵;把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共时性线索引导学生鉴赏其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 根据上海市

5、制定的?语文学科教学根本要求?,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根本的文言常识,还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除了“文言层次的教学之外,更要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方面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思想文化内涵。?前赤壁赋?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独特。一那么,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文章、文学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再那么,在本册教材中,?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是山水单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山水既是文学家遣兴抒怀的对象,也是文人骚客寄情托志的主要题

6、材,因此,在了解?诸子喻山水?、庄子的?秋水?中的哲学玄理之后,更具有文学特色的?前赤壁赋?,显得地位非常重要。三、学情分析本课题所在的教材,为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高二的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根底还很薄弱,还很难做到独立阅读千字以上的文言文,更谈不上独立鉴赏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文化意义,因此本课题设计的内容是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历时性线索,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感变化历程,理解?前赤壁赋?的思想内涵。而且在本课学习之前,笔者还补充讲解了苏轼的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该词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

7、州的人生经历,作为第三课时的知识背景,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前赤壁赋?之后,用宋词的形式隐括?前赤壁赋?的内容。而且在第一、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顺便疏通?前赤壁赋?的文言常识和文化常识,尤其是?前赤壁赋?文本内容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如?诗经陈风月出?、曹操的?短歌行?等,为学生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扫除阅读障碍。四、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的历程,探讨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2、通过梳理本文的共时性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用典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五、重点难点1、通过梳理本文的共时性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用典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题所运

8、用的教学模式为师生问答式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策略上,选用了表格式的板书,让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手段上,使用了多媒体呈现教学的主要过程。七、课前准本:1、补充阅读?诗经陈风月出?和曹操?短歌行?,略作讲解。2、精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并概括苏轼“乌台诗案的人生经历。3、让学生使用古诗词的形式隐括?前赤壁赋?的内容。八、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因“乌台诗案,身经大难,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以后,放浪山水之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进入他人生的一个低谷。但是,同时黄州时期又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顶峰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曾将黄州时期看作是苏轼思想的“成熟期。这种“成熟即表达在苏轼

9、的思想上,也表达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上,?前后赤壁赋?就是苏轼文学创作“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2、问题设计:作为一篇游记体散文赋,本文除了抒情之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景物描写、议论变者不变者3、问题设计:在作者运用的另外这几种表达方式中,共同使用的两个核心意象是什么?水长江之水;月既望之月4、问题设计:请在?前赤壁赋?中,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填入以下表格。 表达方式核心意象表达描写抒情议论水游于赤壁之下水波不兴白露横江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5、回忆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在?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

10、化历程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乐于是饮酒乐甚悲苏子愀然乐客喜而笑6、问题设计:观察上述表格,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思考在?前赤壁赋?中,抒情与写景、抒情与说理、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即景抒情、缘理达情、因景入理。7、请用四个字概括写景、抒情、说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景、情、理三者:互相交融8、问题设计:在本文中,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共同使用的意象还有哪两个?酒、风9、问题设计: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思考,?前赤壁赋?的核心意象为什么不是“酒和“风而是“水和“月?请在文中找出最带有提示性的语句。本文在前后只在景色描写中写到了“风,但在抒情和议论中,既没有借助于“

11、风抒情,也没有借助于“风议论。本文在前后抒情当中都写道了“酒,但是没有对酒的描写,也没有借助于“酒议论。因此,“酒和“风不能当作核心意象。最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10、小结:引证清代学者高嵣在?唐宋八家钞?中对?前赤壁赋?的经典评价:“?前赤壁赋?有摹景处,有寄情处,有感慨处,有洒脱处,此赋仙也。11、请两位同学朗诵全文。第一位女生朗读前两段,第二位男生朗读后三段。12、交流和评价作业:作业内容为:在准确理解?前赤壁赋?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以其核心意象为线索,用一首古诗词来隐括?前赤壁赋?。以以下四首古诗词为例,让学生分析哪一位同学的隐括对本文主旨的把握更为准确。举酒泛舟临赤壁,应

12、怜明月空寂寞。渌水清风醉兰舟,无边白露封碧落。壮志英雄流水逝,自古骚人伤心多。屈子谪居沧浪处,惟有江月明心魄。王立明月东山一苇横,东坡舷歌客箫声。笑谈曹雄临江赋,纵论古今叹江翁。水月依旧人常变,天地一粟羡无穷。举酒啸歌自逍遥,我取明月与清风。陆启臻壬戌孟秋既望夜,泛舟赤壁水不兴。羽化登仙乘清风,超然脱俗因月明。孟德赋诗求贤良,子瞻颂歌望圣听。君莫空叹人生短,物我无尽慰平生。李文长苏子携客泛赤壁,扁舟一叶衔天地。余音只应天上有,沧海一粟何人忆?把酒诵歌升仙境,遥想英雄乱世际。清风明月随我取,及时行乐任吾意。赵淳智13、教师示范朗读自己的隐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沉浮赤壁、览江山,扁舟一叶共泛。白露

13、横江、水接天,属酒遥望婵娟。冯虚御风,浩浩汤汤,羽化而登仙。遗世独立,无往而不超然。一代枭雄阿瞒,顺流而东也,气吞江南。横槊赋诗、今安在,空留千古笑谈。物各有主,不变应万变,长江何羡?明月清风,一醉共我酣眠。九、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核心意象表达描写抒情议论水游于赤壁之下水波不兴白露横江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十、学习训练设计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举匏樽以相属 而卒莫消长也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以下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A、相同 相同 B、相同 不同C、不同 相同 D、不同 不同3、以下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翻译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5、在第段中,可以将黄州赤壁的景观特点概括为_,可将作者夜游赤壁之后的初步感受概括为_6、在第段中,“苏子愀然的主要原因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