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04292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7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天净沙·思》教案(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1(2335字)目标阐述(一)新三维目标1、语言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元曲的相关语文知识;(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3)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4)能背诵全文。2、思维方法与品质方面(1)能在体悟情景交融创作手法的过程中运用自主探究与实践创作的方法。(2)能在抒发自身情感与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能在师生互导的过程中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元曲中的汉语言文字的美。(2)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美与作者的羁旅之苦。(二)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

2、三)教学难点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四)教学方法师生互导的景入情出式教学法、点拨法、提问法。(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过程设计一、知识迁移,激趣导入说起唐朝,有人立刻想起唐诗;谈到宋朝,有人即刻忆起宋词。朝代与文学,如水与鱼、父与子,由彼而生,互相成就。请问同学们,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这些古诗词吗?一起来开口背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到元朝的一角,看看_的作者正在做何事、思何情,我们还要一起去探探元朝的“子”,元朝的“鱼”,品一品马致远笔下的元曲。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今日文本天净沙秋思。朗诵的过程中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宋词与元曲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时间:2分钟左右。

3、知识性学习一般需要做到这一步:(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导入到今日所学习的元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知识间的迁移。引导学生关注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且让学生开口背背古诗词,有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符合初中一年级的学情,并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诗词作品,加强记忆。)二、体验内容,速找立足点(观赏“景”的地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诵读文本,要求读得精准、读

4、得富有节奏、读得情感充沛,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常用什么来表达情感呢?仔细观察文本,看看文本中除了作者所表达的“情”,还有什么呢?(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运用“枯藤、老树”和“断肠人”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说出“情”与“景”两种基本元素。)(2)既然写到了景色的,那我们就来赏一赏文本中的景色,请大家带着老师一起去欣赏文中的景观好吗,请问大家,我们要站在哪里看这一片景色呀?(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观察的角度,确定立足点。预先设想学生可能选择的立足点,如马背上(作者视角)、画面外(读者视角)、老树(拟人视角)、昏鸦(拟人视角)等等。)例:老树(拟人视角),通过老树的眼睛去看整首诗,想象自己是一棵老

5、树,去观察整首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时候,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品味词曲之美。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诵读,寻找观察作者描绘的画面的最佳立足点。要求:快速、细腻、个性化。后相互交流: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确定一到二个相同的或者较为创新的立足点。其次班级交流,总结其中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可行性的立足点,准备开展接下来的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设计意图:选择立足点,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想象世界,形成想象空间,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选择写作视角,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且由学生自主选择立足点,体现学生意识。)三、串联景物,品味意境(个性化审美创作)先根据学生们所提供的立足点,提供实

6、践任务: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立足点,用自己擅长的审美方式体验创作过程,将_中的景物串联成一幅画面,景物位置的安排、特征的描绘均由学生自主选择与决定,但要注意不能脱离文本,要立足于文本,再超越文本。要求:个性化、准确、全面。时间:15分钟左右。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创作,选择描绘方式,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画面。例如选择画图的方式、用文字描绘的方式、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用语言展现的方式等。后相互交流:小组内选择最佳的创作画面,其次全班交流,在抽查和讨论中形成全班的最佳答案。在展示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设计意图:在品味意境的时候采取多种不同的审美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自觉深入

7、文本,品味文本、审美文本。虽然学生们采用的方式不同,有绘画、情景剧等,但当他们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创作想法时,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画面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防止活动脱离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2(2148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8、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

9、/在/天涯。4学生配乐朗读。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10、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

11、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12、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七、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3(945字)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

13、的方法。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二)朗读这首词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三)背诵这首词(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

14、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5品味文中的语言。6分析_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五)拓展: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六)作业: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4(2049字)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