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00905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资料汇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案 教案设计导学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项脊轩志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但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

2、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资料显示屏一、关于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

3、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

4、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二、关于项脊轩志1林纾在畏炉论文中赞誉本文“叙细琐之事,能使熔成整篇”,“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2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3书中删节的一段内容见“相关资料”删节的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教学设计设计A一、设计思路本文语言浅近,阅读障碍不大,可由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课下自行阅读,梳理和积累文中语言现象、文化常识

5、,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本文写作特点。课上检查阅读效果。二、教法展示一检查导入翻译下列句子: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二质疑讨论1文中说“借书满架”,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明确:不可能。2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3这能否从文中找出明确:第3段“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借书满架”意为“积书满架”四部备要本作“积书”。三整理语言现象1重要词语(1)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得

6、”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2)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形容词,表示“对”的意思。(3)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4)“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2

7、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3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4练习课堂口答完成课后练习二。四积累文化常识说明:涉及内容,可事先安排几位学生查阅、整理。此步骤可根据需要取舍1涉及建筑方面的“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

8、、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2涉及称谓方面的“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

9、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3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

10、“归”易经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

11、,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五课文理解检查1作者简介。见“资料显示屏”2题解。见“资料显示屏”3扩写一个句子。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项脊轩的散文”这个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这是一篇写“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的抒情散文。4造一个句子。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或写法说一句欣赏的话,并简述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本文写作特点:1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

12、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又如结尾“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高高的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

13、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怀,永世难忘,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作者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神毕肖,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

14、,让人读来哀婉悱恻。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

15、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六总结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紧紧抓住项脊轩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琐事,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将深情融于清墨淡彩之中,把悲剧和喜剧推上心灵的极深处。爱天下之佳屋美景,悲人间的生离死别。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抒情,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来叙事。墨至清至淡而情至深至浓,笔至简至洁而意至尽至美。这一切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设计B一、设计思路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二、教法展示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二归有光简历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