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案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008692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王》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老王》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老王》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老王》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老王》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王》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王》教学案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王教学案例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文章,了解老王生活的艰辛。、通过人物描写和事件,把握老王的性格品质,感受他内心的善良。3、体会作者情感,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学会关爱弱者,并拥有善良和爱心。教学理念1、不应该拘泥于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重点是通过人物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关爱弱者,学会奉献爱心。 2、通过写推荐语,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一、导入环节1导语:我最喜欢看的节目是感动中国。背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卧底局长”陈家顺,最美教师张丽莉.里面的每个人物的事迹和品质都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其实,不只是感动中国中的人物让我们感动,在我们周

2、围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平凡却传递着爱意,渺小却流露着真情,朴实却诠释着感动,奏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老王,共同聆听他内心深处那善意温馨的独白。(板书:老王)2、作者介绍: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荫杭之女,钱钟书之妻,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

3、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高龄仍成书走到人生边上。3、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述了自己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在当时情况下,唯恐避之不及的,但是老王却不受任何歪风邪气的影响,照样尊重作者夫妇。所以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刻在作者脑海之中。二、走近老王:1、了解老王。师:假如你和老王是一个社区的,今年作为“最让我感动的社区人物”评选候选人。社区领导想让你为老王写一封推荐信,你有没有信心通过你的推荐,让老王成功入选?很好,看到同学们都这么有信心,老师非常高兴,但是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要想成功推荐老王,我们首先要了解老

4、王。下面请大家出声朗读课文,了解老王其人其事。生:大声自读课文。师:刚才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对老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向组委会介绍老王事迹。(多媒体展示)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介绍老王事迹,其中要包含老王的身份、职业、生活状况、典型事件等。 前后4人小组合作,补充,我们看哪个小组介绍的最简洁而且最完整。生:讨论(3分钟左右时间)指名交流,师做点评,小结(老王只有一只眼,身世可怜,没有亲人,生活艰难,孤苦伶仃地住在几间塌败得小屋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他帮我们带送冰,冰比原来大一倍,冰价不变;他把我的丈夫送到医院,坚决不肯收钱;他为了顾客的安全,改造三轮车;他病入膏肓

5、还为我送来了鸡蛋和香油。最后病逝。)2、品析形象。师:非常棒!简洁全面。听了老王的事迹,我们感受到了老王的苦,但我相信大家并不是因为老王可怜、苦,并不是老王做了几件好事才推荐,一定是老王身上的某种可贵的品质深深打动了大家,下面请说出你推荐老王的理由。要求:从文中找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加以赏析,并说说体现了老王什么品质? (幻灯)老师出示示例:文章第6段。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帮忙把默存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收钱这一情节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这一细节。“悄悄”一词,写出老王怕伤我自尊,临走还不忘关心作者。他的细心、体贴、替对方着想这一细节深深打动了我。生分组讨论、交流 3、指导写推荐信。师:听了大家

6、的推荐理由,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他的坚强、乐于助人、知恩图报,感受到了老王这类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相信组委会也会被他的精神感动,相信通过你的推荐信,他一定会入选“最让我感动的社区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推荐信。(多媒体展示要求:先简述其生平,再结合事迹评价老王身上所具有是优秀品质,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表达感动、敬佩之情。)生写推荐信指名读:(3-5人)师: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让大家表达自己的感动。!老王的苦令人心酸,老王的善良令人敬佩,老王临死前的知恩图报更让我们唏嘘不已。让我们看看作者杨绛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三、善良的杨绛。 生讨论交流,师做总结: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7、;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关心老王的生活;4、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5、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四、愧怍的杨绛。师小结,过渡:善良的老王就这么走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着他的杨绛有什么感受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词)“愧怍”:惭愧,内疚。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呢,她愧怍什么?1、 和老王相比她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多媒体展示资料补充:多媒体(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很多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比如老舍不堪凌辱跳湖自杀,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夫妇也悬梁自尽。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是他们的死至少让我们明白这个时代的悲剧。

8、杨绛和她的丈夫不幸生活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也未能幸免。但是相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有病都没钱看而最终死去的老王来说,作者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2、 她认为自己给予老王的远不如老王给予自己的多。(多媒体展示原文: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认为自己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自己是亲人般的爱。当时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 作者认为幸运的人理所当然要帮助不幸的人,做好了应该,做不好惭愧,理所当然。杨绛关注着卑贱的老王,救助着贫穷的老王,同情着不幸的老王。但是她认为对老王关心还不够,没能让他的生活真正有所改善,没能让老王和自己一起渡

9、过劫难, 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固守的良知和责任感。五、拓展延伸: 面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那些苦人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关爱弱者,善待身边人) 我们应该象作者杨绛一样,对普通人,尤其对待弱者,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用善良的心体察世界,用感恩的心对待他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谐,更加健康,文明。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被大家的纯真和善良所感动,我感觉的到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悄悄埋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大家用感恩、关爱去浇灌,相信它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吐露出迷人的芬芳!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六、作业: 1、寻找身边的“

10、老王”,尽你所能,去帮 助 他们,让他感受到人间真爱。 2、百度搜寻“文化大革命”“反对学术权威”“牛鬼蛇神”“牛棚”“右派”“大字报”“造反派”“红卫兵”等词语,感受那个荒谬的年代中人们扭曲的灵魂和价值观。教学案例分析老王一文写于1984年,与此同时杨绛还写有另一篇林奶奶,写曾经给她家打过零工的老保姆;这之后,又写了黑皮阿二、赵佩荣与强英雄、阿福和阿灵、顺姐的“自由恋爱”等一系列“小人物传记”,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世态百相。杨绛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老王,是一个蹬三轮的街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一直都在不幸的命运中挣扎。他的梗直、善良和木讷、憨厚,

11、是为人的美德,却并未让他得到好的回报。作者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在作者笔下,老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街坊和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一类善良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杨绛的散文善于从琐碎处传神,文中写老王的身世、相貌、性格、遭遇,都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有的地方用老王的原话,有的地方用大段的白描,有的地方闲闲的提一句,有的地方又用别人的转述,但无一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文章的真实感很强,因而也格外令人感动,发人深思。文中不露声色的评论和新奇有趣的用词,也充分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和才气。对于这样一篇“为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多”的文章,应该怎样确定它的教学目标? 我的这堂课,恰恰

12、在这一点上做得与众不同:没有结构分析,没有中心概括;没有支离破碎的提问,也没有生字生词的教学;没有单独拎出来的语言体味,也没有新颖时髦的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单一而集中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人性的光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以几个“着实让中国感动了一回”的几个“感动中国中”的人物的故事来导入,其用意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到中国最底层的公民身上,关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为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第一个铺垫。接着设计了“以写促读”让学生走近老王,了解的“善良”,作了第二个铺垫。然后通过对老王的外貌、“单位”、“家”、称呼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的身份是

13、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他生计艰难、承受着周围人对他的不公待遇,这又为理解老王的纯朴善良作了第三个铺垫。因为即使生活这样待他,他依然保持着为人的美德善良、热心和梗直,他是中国许许多多最底层百姓的一个代表,他们身上有“构成我们国家精神基石”的人性的光辉。这三层铺垫,突显了老王的善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深深感染。最后让学生给老王写一封推荐信。用意也很明显,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老王的意义,却没有半点说教的成份。这堂课可以说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一理念。值 当然,从“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这一角度来说,这堂课似乎还有不足之处。

14、老王一文中,可以注意到很多关键的时间词“北京解放后”,“有一天傍晚”,“有一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从干校回来”,“有一天”,“过了十多天”这些时间感鲜明的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给作家的人生带来了沧桑反复,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老王这样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们永远是这个社会付出得最多而收获得最少的群体。这恐怕不是“要不是文革,或许老王最起码不会这样无声息的走了假如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话,我想,最起码是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等级的,可以大胆的施予爱和同情。扶持弱者,扶持像老王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能够解释清楚了的。作者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

15、者的愧怍”,一方面包含了自身对这些社会现象无能为力的惭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态度和希望:我们大家需要一起努力,创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关怀弱势群体,这个社会才能越来越美好而和谐。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是不是比单单理解老王的善良更有认识和思考的价值呢?另外,对“文革”的介绍是有点不足。患难见真情,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文化浩劫时期,人间的真情、善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对培育他们的精神是有益的。最后,未能落于俗套:应试、知识讲解、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一齐来。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作业设计: 1、寻找身边的“老王”,尽你所能,去帮 助 他们,让他感受到人间真爱。 以“文”为取向的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实现语文科所特有的熏染功能,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课标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的教学是课程里很大的一块内容,它主要集中在文学教学中。 文本的价值倾向存在于对人的命运的深切的关注中、对美的歌颂中,让读者沉浸在对人物的深广的同情中、美的意境。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是“文”的教学的主要“文”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