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00540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1.抗病性(resistance)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或抑制病原物侵染的能力。不同植物对病原物抗病能力的表现有差异。2. 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3.病情指数(diseaseindex):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4.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

2、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5.抗病性(resistancetodisease):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6.耐病性(tolerance):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浸染以后,虽然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重,但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人称此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7.真菌(fungus):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或(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典型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8.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

3、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也称为植物抗毒素,它是由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或者作为伤害和其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的侵染和致病能力的非酶类小分子化合物。 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9.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10.转导是指供体细菌的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转移给受体细菌,导致受体细菌基因改变的现象。11.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

4、称为转主寄生。这两种寄生植物均称为转主寄生。1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真菌经过两性结合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的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准性生殖是真菌不经过两性结合和减数分裂而通过异核二倍体的有丝分裂和单倍体化实现染色体的交换与重组的特殊繁殖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单倍体化或不均等分裂。11.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12. 基因对基因学说:由Flor(1956)提出的一个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

5、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13. 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 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acquired resistance)。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交互保护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诱发抗病性。 1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gress)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 的过程。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为了分析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影响, 一般将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侵入、潜育和发病4 个时期(或阶段)。 15. 转导:由噬菌体将其携带的细菌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侵染的另一细菌的过程称

6、为转导。 16. 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 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二 简答: 1.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有哪些? 答案:(1)免疫(immune):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症状。(2)抗病(resistance):寄生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轻的称为抗病,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3)感病(susceptible):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重的称为感病,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或高度感病。(4)耐病(disease tolerance):寄主植物发病较重但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小。(5)避病(

7、disease escape):植物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 2. 抗病性是植物遗传基因的潜能,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哪几种?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案:主效基因抗性和微效基因抗性 。主效基因抗性也称小种专化性抗性,垂直抗性。特点:品种的抗病性与病原物生理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着特异的相互作用,因而,具垂抗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能抵抗,而对另一些小种则不能抵抗。 这种抗性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度抗病,但不稳定、不持久、易丧失。 在遗传学上垂抗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或寡基因),是由主效基因单独起作用,表现为质量遗传。 微效基因抗性也称非小种专化抗性,水平抗性。特点:品种的抗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

8、性之间无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因而,具有水抗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主要抗扩展、抗繁殖、延长潜育期、减轻发病程度,但抗性稳定而持久。由多基因控制的,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地起作用,表现为数量遗传。 3.抗病性按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即按其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划分哪几种? 答案:a、抗接触:即避病(在某种条件下避免病原与寄主的接触、侵入);b、抗侵入:c、抗扩展:d、抗损失:即耐病(指植物忍受病害的性能,在外观上,发病情况与感病品种类似,但病害对产量的影响比感病品种小(通过测产来衡量一个品种是否耐病);e、抗再侵染:通常称为诱发抗性。 4. 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A.

9、寄主本身的变异:天然杂交;机械混杂;繁殖器官的异质性;生活力降低。B.病原物致病性的改变C.环境条件的影响A.避免大面积长期种植同一品种B.注意品种的去劣选择和提纯复壮C.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基因布局,利用多抗品种 5. 谈一谈,你对植物病害 “综合防治”的认识。 (25分) 答:(1)综合防治是根据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要素,即寄主植物、病原因素、环境条件在具体的某种病害或某几种病害中的特点;以生态的观点和经济的观点,正确地选择、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病害,将损失降到经济允许的水平,并把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2)分析三要素在具体病害中的特点、找出

10、引起病害的关键因素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3)以生态的观点:要考虑防治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对天敌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4)经济的观点,采取防治措施所挽回的损失应高于其防治费用,当然也应考虑社会效益。 (5)安全:主要指对人畜的安全,涉及到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比如,喷药对蚕桑的影响。 (6)总之,综合防治应以农业栽培措施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同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措施,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6. 怎样防止品种抗病性丧失 ? 答案:1.多系品种;2.抗病品种合理布局;3.抗病品种轮换;4.广谱抗病品种或多个抗病基因聚

11、合品种 7. 试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答案:健康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着正常有序的代谢活动。病原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遭到破坏。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相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除病毒相类病毒外,其它各类病原物都能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机械压力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8. 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答案: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从接触、侵入寄主,到在寄主体内繁 殖和扩展,最终使寄主显示症状的发病

12、过程。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它分为四个时期: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2分) 侵入前期又名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开始接触,到病原物形成侵入结构,开始侵入植物为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病原物处于植物体围或体表的复杂环境中,是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侵入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是病害能否发生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的一个薄弱环节和有效防治时期。潜育期就是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此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关键时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13、,也就是从病害开始出现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为止的时期。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病部不断发展,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4分) 9. 简述柯赫氏法则的内容及应用。 答案:柯赫氏法则 (Kochs rule ),具体内容有四步: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经过以上四步,若前后结果相同,我们就可确定所观察到的生物就是病原物。(4分) 柯赫氏法则就是通过对某种生物致病性的测定来确定是否是病原物。其基本原理对任何病原都是适用的,

14、只不过具体试验操作过程因病原不同而已。(2分) 10. 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这是Flor通过研究亚麻不同抗性品种和亚麻锈病菌不同小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内容为: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基因。这个学说引申含义为:在进化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动态平衡和共存的;在寄主和病原物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人工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是专化的。 11. 当前农作物抗病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 抗病品种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因机械混杂、天然杂交、突变以

15、及遗传分离诸多原因会出现感病植株,多年积累后可能导致品种退化、因而必须加强良种繁育制度,保持种子纯度。在抗病品种群体中及时拔除杂株、劣株和病株,选留优良抗病单株,搞好品种提纯复壮。 (2)当前所应用的抗病品种多数仅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推广应用后,就可能使病原菌群体中能够侵染该抗病品种的毒性菌株得以保存和发展起来,成为稀有小种。抗病品种推广的面积越大,这些稀有小种积累的速度也越快,逐渐在病原菌群体中占据数量优势,成为优势小种,此时抗病品种就逐渐丧失抗病性,成为感病品种,这种抗病性“丧失”现象,是抗病品种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小麦的抗锈品种、抗白粉病品种,水稻的抗病品种,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品种等抗病性迅速丧失现象尤为严重。除少数品种抗病性可维持较长时间外,一般应用5年左右就会丧失其抗病性,不得不被淘汰。(3分) (3)为了克服或延缓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品种使用年限,除了在育种时尽量应用多种类型的抗病性和使用抗病基因不同的优良抗源,改变抗病性遗传基础贫乏而单一的局面以外,最重要的是搞好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在病害的不同流行区采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在同一个流行区内也要搭配使用多个抗病品种。(2分) (4)此外,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选育和应用具有多个不同主效基因的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等也是可行的措施。合理使用抗病品种可以充分发挥其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