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990942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达的古代农业、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多次,稷字出现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次和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石器相铁农具曲辕犁.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

2、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五谷丰登,生活舒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

3、人祸等影响,当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无为面治”.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所示时期的是.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卜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象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四二原季寿墓壁回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号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曲辕犁普及于盛唐.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宋真

4、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尊重客观规律.引进良种.提高地力.精耕细作、纵观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陆地区为中心到运河为中心,再到晚清以沿海为中心的演变。下列对此现象的述评,准确的是()阶段中心史实结论A阶段内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经济中心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政治中心的第二阶段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洛阳、扬州成为商业都会变动第三阶段沿海受工业文明击,上海等沿海新型城市兴起.、明代有家训指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5、().宗法制度依然存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轻商观念已有变化.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地区、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经济作物的扩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工商业发展的冲击.精耕细作不被重视.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

6、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时代制度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接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接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校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数量较多。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拉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北朝至唐中期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启出则有租,有身则后庸,有户则有调。”唐

7、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出由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世纪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而年则降到。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

8、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世纪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从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9、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年全年减少税费万亿元。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减税费将达到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

10、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厚也北国口粗砂电M6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

11、说明理由。答案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根据题意,主要说记载中作物提及的次数多,说明其在当时的重要性.故选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精耕细作”不能得出。且据史实自周用石器耕作,是精耕细作萌芽期。不合史实,如“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衰败,但幽风.七月不能反映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石器、耒耜、铁犁还是曲辕犁都属于农业耕作的工具,且随着时代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在不断变革,故选项。本题考查汉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自耕农这个阶层,一般来说,他们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

12、他们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自耕农的发展首先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关,铁犁牛耕使农民有可能用剩余劳动力来开垦荒地, 从而获得小块土地,型或政权更替的过程中, 大规模的政治、到农民的手中, 使无地农民变成自耕农,力的发展, 也就是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地兼并, 从而使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少,故排除项。其次,与剧烈的社会变革有关,当时处于社会的转阶级斗争冲击着原有的生产关系,使部分土地转化三是与政府的重农政策有关,其中根本原因是生产故选项,排除项;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易造成土故排除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造成自耕农数量的减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

13、为主,故表述错误,排除;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故选:。解析: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近代才开始瓦解,故项错误。家训中认为男子可以在“工商贾之间”执业,寻常家事离不开农商,说明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商观念已有所变化,故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项错误。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区域化的态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作物主要指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主

14、要指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由此可知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项错误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正确答案为。解析:在整个封建社会,政府一直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故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不是自耕农经济,故项错误;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出现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现象,故项正确。.选答一时段: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变化:从劳役地租制度向按土地征税的制度转变。影响:增加了各国的赋税收入;加速了井田

15、制的瓦解;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选答二时段:从十六国(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到唐中期(北朝至唐中期)变化:从宗主豪强包揽税务到租庸调制。影响: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选答三时段:从两汉时期至唐中后期(或明清时期)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依据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影响: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税务负担的合理分配;减轻了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选答四时段:从唐中后期到明清时期变化:征收赋税由实物转向货币。由赋役分开到合并赋役。影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