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9908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集成电路学习历程--吐血推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想说的是三本经典教材。没有看完,应该说根本不能入门, 现在我想谈谈对三本教材的学习经验论坛上有很多大虾的心得。我还想谈谈!我是从艾伦的开始, 可以说艾伦的书是模拟 CMOS IC设计的最基本的书, 它完全是从集成 电路的角度,而且和工艺结合的很紧,好像和分立的电路完全分开,我觉得艾伦的书最经典 的分析在于大信号的分析,让你了解集成电路的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对实际电路的具体分析,此书更 好的是书中的电路直接来自工程实践的,从设计的角度谈的很多,很好。特别是5,6,7。但是如果基础不够,那刚开始时有难度!那就再看GRAY的,此书是三本中,最基本的,是从分立到集成的桥梁,看艾伦的如 果某些地方

2、有难度, 特别是级零点,小信号的分析(刚从分立的模拟电路设计转入集成电路 设计的朋友,喜欢从小信号来分析电路参数的),强烈推荐GRAY(理论大师,讲解的特别清晰、详细).以上两本书看完了后, 你可能跃跃欲试,想设计个电路看看, 然后电路结构想改进, 电 路的拓扑结构越来越难, 小信号的分析有难度的,大信号也不能一目了然了,遇到了瓶颈了,怎么办?看拉扎维的! !(有网友说拉是用艺术的眼光来设计电路的)此书从大局的角度来 分析电路的。三本书后,基本上你算入门了,可以跟大牛做项目了,然后多看IEEE的资料,(基准源,运放,比较器)是要继续训练的,(有位大侠谈过了,看帖子,模拟电路的四重境界-文章结尾

3、有)。然后再从 CMOS到BICMOS等等!我再推荐两本好书(专业性更强)introducation to emos op-amps and comparators;design ofanalog y chip本人刚刚学习,说得不好,不专业,还请各位朋友多多提醒模拟电路的四重境界复旦攻读微电子专业模拟芯片设计方向研究生开始到现在五年工作经验,已经整整八年了, 其间聆听过很多国内外专家的指点。最近,应朋友之邀,写一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我记得本科刚毕业时,由于本人打算研究传感器的,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复旦逸夫楼专用 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生。现在想来这个实验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当时惘然。

4、电路和系统,看上去是两个概念,两个层次。 我同学有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方向研究生的,那时候知道他们是系统”的,而我们呢,是做模拟 电路”设计的,自然要偏向电路。而模拟芯片设计初学者对奇思淫巧的电路总是很崇拜,尤其是这个领域的最权威的杂志JSSC (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 以前非常喜欢看, 当时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 文章,打通奇经八脉,总是憧憬啥时候咱也 灌水一篇, 那时候国内在此杂志发的文章凤毛 麟角, 就是在国外读博士,能够在上面发一篇也属优秀了。读研时,我导师是郑增钰教授,李联老师当时已经退休,逸夫楼邀请李老师每个礼拜过来指导。郑老师治

5、学严谨,女中豪杰。李老师在模拟电路方面属于国内先驱人物,现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请为专家或顾问。李老师在87年写的一本(运算放大器设计);即使现在看来也是经典之作。李老师和郑老师是同班同学,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对于我同学能够幸运地得到李老师的指点。李老师和郑老师给我的培养方案是:先从运算放大器学起。 所以我记得我刚开始从小电流源开始设计。那时候感觉设计就是靠仿真调整参数。但是我却永远记住了李老 师语重心长的话:运放是基础,运放设计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当时不大理解,我同学的课题都是AD/DA,锁相环等 高端”的东东,而李老师和郑老师却要我做 原始”的模块,我仅有的在(固体电子学)(国内的垃圾杂志

6、)发过的一篇论文 就是轨到轨(rail-to-rail)放大器。做的过程中很郁闷,非常羡慕我同学的项目,但是感觉李老师和郑老师讲的总有他们道理,所以我就专门看JSSC运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当时以为很懂这个了,后来工作后才发现其实还没懂。所谓懂,是要真正融会贯通,否则塞在脑袋里的知识再多,也是死的。但是运算放大器是模拟电路的基石,只有根基扎实方能枝繁叶茂,两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后才明白。总的来说,在复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郑老师的严谨治学之风和李老师的这句话。硕士毕业,去找工作,当时有几个offer。我师兄孙立平,李老师的关门弟子,推荐我去新涛科技,他说里面有个常仲元, 鲁汶

7、天主教大学博士,很厉害。我听从师兄建议就去了。新涛当时已经被IDT以8500万美金收购了,成为国内第一家成功的芯片公司。面试我 的是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总经理Howard. C. Yang(杨崇和)。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博士,锁相环专家。面试时他当时要我画了一个两级放大器带Miller补偿的,我很熟练。他说你面有个零点,我很奇怪,从没听过,云里雾里,后来才知道这个是Howard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来的,等效模型中有个电阻,他自己命名为杨氏电阻。当时出于礼貌,不断点头。不过他们还是很满意,反正就这样进去了。我呢,面试的惟一的遗憾是没见到常仲元,大概他出差了。进入

8、新涛后,下了决心准备术业有专攻。因为本科和研究生时喜欢物理,数学和哲学, 花了些精力在这些上面。工作后就得真刀真枪的干了。每天上班仿真之余和下班后,就狂看英文原版书。第一本就是现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书。读了三遍。感觉大有收获。那时候在新涛,初生牛犊不怕虎,应该来说,我还是做得很出色的,因此得到常总的赏识,被他评 价为公司内最有 potential的人。偶尔常总会过来指点一把,别人很羡慕。其实我就记住了常 总有次聊天时给我讲的心得,他大意是说做模拟电路设计有三个境界:第一是会手算,意思是说pensile-to-paper,电路其实应该手算的,仿真只是证明手算的结果。第二是,算后 要思考,把

9、电路变成一个直观的东西。第三就是创造电路。我大体上按照这三部曲进行的。Razavi的那本书后面的习题我仔细算了。公司的项目中,我也力图首先以手算为主,放大器的那些参数,都是首先计算再和仿真结果对比。久而久之,我手计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号分析计算, 感觉非常顺手。这里讲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在一个项目中,一个保护回路AC仿真总不稳定,调来调去,总不行,这儿加电容,那儿加电阻,试了几下都不行,就找常总了。因为这个回路很大,所以感觉是瞎子摸 象。常总一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摆平了,他仔细看了,然后就导出一个公式,找出了主极点和带宽表达式。通过这件事,我对常总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知道直观的威力。所以后来

10、看书时,都会仔细推导书中的公式,然后再直观思考信号流,不直观不罢手。一年多下来,对放大器终于能够透彻理解了,感觉学通了,通之后发现一通百通。最后总结:放大器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频率响应,一个是反馈。其实所谓电路直观, 就是用从反馈的角度来 思考电路。每次分析了一些书上或者JSSC上的 怪异”电路后,都会感叹:反馈呀,反馈!然后把分析的心得写在paper上面。学通一个领域后再学其他相关领域会有某种加速”作用。常总的方式是每次做一个新项目时,让下面人先研究研究。我在离开新涛前,做了一 个锁相环。我以前没做过,然后就把我同学的硕士论文,以及书和很多paper弄来研究,研究了一个半月,常总过来问我:锁相

11、环的3dB带宽弄懂了吧?我笑答:早就弄懂了。我强大的运放的频率响应知识用在锁相环上,小菜了。我这时已经去研究高深的相位噪声和 jitter 了。之后不久,一份 30多页的英文研究报告发出来,常总大加赞赏!。后来在COMMIT时,有个项目是修改一个 RF Transceiver芯片, 使之从 WCDMA到 TD-SCDMA。里面有个基带模拟滤波器。我以前从没接触过滤波器,就花了两个月时间, 看了三本英文原版书,第一本有900多页,和N多paper, 一下子对整个滤波器领域,开关电容的,GmC的,Active RC的都懂了。提出修改方案时,由于我运放根基扎实,看文章时对于滤波器信号流很容易懂,所以

12、很短时间就能一个人提出芯片电路原理分析和修改方案。最后报告写出来(也是我的又一个得意之作),送给Tl. TI那边对这边一下子肃然起敬,Conference call时, 他们首先说这份报告是Great job!,我英文没听懂,Julian对我夸大拇指,说 他们对你评价很高呢”。后来去Dallas, TI那边对我们很尊敬,我做报告时,很多人来听。总之,现在知道,凡事情,基础很重要,基础扎实学其他的很容易切入,并且越学越快。我是02年11月去的COMMIT ,当时面试我的也是我现在公司老板Julian。Julian问我:你觉得SOC (system on chip)设计的环节在哪儿?我说:应该是模

13、拟电路吧,这个比较难一些。Julian说错了,是系统。我当时很不以为然,觉得模拟电路 工程师应该花精力在分析和设计电路上。Julian后来自己run 了现在这公司 On-Bright,把我也带来,同时也从TI拉了两个,有一个是方博士。我呢,给Julian推荐了朱博士。这一两年,我和朱博士对方博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方博士是TI华人里面的顶级高手,做产品能力超强。On-Bright现在做电源芯片,我和朱博士做了近两年,知道了系统的重要性。芯片设计最终一定要走向 系统, 这个是芯片设计的第四重境界。电路如同砖瓦,系统如同大厦。芯片设计工程师一 定要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电源芯

14、片中,放大器,比较器都 是最最普通的,其难点在于对系统的透彻理解。在On-Bright,我真正见识了做产品,从定义到设计,再到 debug, 芯片测试和系统测试,最后到RTP (release to production)。 Julian把TI的先进产品 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方式引入 On-Bright ,我和朱博士算是大开眼界,也知道了做产品的艰辛。*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David Johns, Ken Martin, University of Toron to, Joh n Wiley, Inc. A must read classic b

15、ook on CMOS. Good circuit cook book and circuit theory. The part of Switched-capacitor PLL parts are very good and you must know it.* Microelectronic Circuit s (the latest edition is 4th). Adel S. Sedra, Kenneth C. Smith, Oxford, 1998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very good book! It is for un dergraduates, easy to un dersta nd and the summery very good and equati on is very in sightful. A must-read book before in terview.*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 Phillip E. Allen and Douglas R. Holberg, Published in 1987. A little older but still worth to read. (I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