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988833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人教版必修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Earlybird1唯物史观: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 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分析农业出现的重要意义。3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诞生。4时空观念:能通过对己学知识的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梳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发展线索。5家国情怀: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

2、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早饭吃了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的来源吗?你们知道远古人类都吃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新课讲授】【师】在迈向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先祖是如何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的呢?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远古时期,感受先人的生产生活!一、

3、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师】原始社会的人类以什么为食?又是靠什么工具来获取食物?他们又在哪里生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1. 食物采集:(1)食物来源: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2)生产工具:那时的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3)生活方式: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师】原始人类很聪明,才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于是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2

4、. 食物生产(1)出现原因: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师】农耕和畜牧主要产生在西亚、东亚美洲几个地区,同学们阅读课本观察图片,学习这几个地区种植了什么作物,饲养哪些动物?(2)农耕的起源和畜牧的产生农耕的起源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的产生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中国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南美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 农业出现的意义(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5、第一次革命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促进了天文历法的较快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师】同学们思考与食物采集者相比,作为食

6、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1)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2)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人类逐渐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3)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长,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师】同学们观察四大古国分布图片学习以这些地区为代表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 四大文明:(1)地理分布:古巴比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7、: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中国文明: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2)生产特征: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教材的解读,讲述古巴比伦的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古巴比伦农业发达的原因。结合尼罗河流域示意图分析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2. 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1)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

8、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师】通过地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农业的种植结构;结合教材,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2) 古代中国 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社会生活农业牛产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咼了农业生产效率。小农经济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国家政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

9、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生产分布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师】同学们结合材料探究中国与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材料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示:可从东西方古代食物生产的差异来对比分析。 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 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以及带来的饮食文化差异。学生回答: 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农业结构问题,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

10、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 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中国人的食物是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从饮食的原料结构来看是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主食是豆类和谷物),肉食在其中占的比重少之又少,且主要是鸡和猪肉;从饮食的成品结构来看,是饭与菜相结合的结构,饭是主,菜是辅。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肉类一直是大宗食品,除谷物外,牛乳、乳酪、黄油也是必需品。【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古希腊、古罗马和美洲的生产与生活。(3)古希腊 食物

11、生产A.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人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 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社会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4)古罗马 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士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5)美洲 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12、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师】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国家也随之诞生。材料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一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这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时期?提示:(1)思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

13、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氏族制度被破坏的重要原因。(2)发生在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同学们结合材料阅读课本,看看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 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 私有财产的出现(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些集体财物据为已有,变成私有财产。(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

14、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深化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因为

15、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学生版)材料二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材料三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