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9633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性测试题七(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下列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A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D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性质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改革既解放了农奴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所以对这次改革表述最准确的是B项。答案

2、:B2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是()A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B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和改革C都是工业资产阶级领导D都使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B项不符合美、日;C项不符合德、俄、日;D项对四项都不符合;只有A项,时间上相似,故选A项。答案:A3右图人物属于()A守旧派B民粹派C十二月党人D激进派解析:右图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是激进派代表,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答案:D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3、()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解析:第一则材料表明政府要解放农奴,就当时而言是社会进步;第二则材料说明改革后农奴依然受到沉重的剥削,说明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保守性。A、C只看到了进步性,没有联系第二则材料;D项忽视了改革的进步性,没有注意到第一则材料。答案:B5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B付出高额赎金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理解。由“1

4、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所以选A。答案:A6提出“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取得份地”主张的是()A十二月党人 B守旧派C改革派 D激进派解析:当时的改革派是站在尽量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主张。答案:C7下列有关1861年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B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D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除障碍解析:A项错误在于“封建改革”,C项错误在于“发展资本主义”,D项错误在于“彻底清除”。答案:B8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

5、科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题目中提到的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所以给农民自由是化解措施,D项符合题意。答案:D9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A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统治B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再现能力。本题针对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民粹派否认工

6、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并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其他三项都是民粹派的主要活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答案:A1019世纪早期就有一位学者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出预言说:“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有用的一课。”俄国是如何接受这“一课”教训的()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十月革命 D建立地跨欧亚大帝国解析:19世纪早期俄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却因为落后的农奴制阻碍着自身的发展,为此之后在1861年开始进

7、行改革,所以正确的是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11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解析:A、B、C都是日俄两国改革的影响,“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只符合日本,俄国并未受到西方的侵略,因此D项错误。答案:D12克里木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C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D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克里米亚

8、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成为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契机,答案选C,A、B、D三项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与C项相比略显次要。答案:C13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评述正确的是()A图片反映出农奴因获得自由而非常兴奋B图片反映出俄国社会各界都赞成废除农奴制度C图片反映出1861年改革赢得了广泛支持D图片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彻底改变了农奴的处境解析:图片信息反映农奴因二一九法令而欢呼,B项“各界都赞成”、C项中“广泛支持”、D项中“彻底改变”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答案:A1419世纪中期俄国一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

9、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经判处它的死刑。”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农奴制度成为影响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隐患废除农奴制度成为俄国人的共识农奴的悲惨处境得到知识分子的同情A BC D解析:表述错误,地主阶级反对废除农奴制,只是迫于形势才被迫同意废除农奴制,还有很苛刻的条件。答案:C15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解析: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局面,曾经亲自到西欧一些国家学习,材料所描绘的君主应该是彼得一世。答案:A16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

10、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的归纳能力。无论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各自的社会性质;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改变了各自的社会性质,由此可以看出a、b分类的标准是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答案选C。答案:C17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

11、8609911 6007 954187918742 00051 937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解析:材料只是介绍改革推动了近代化,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因为俄国依然存在严重的农奴制残余。答案:C18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解析:解放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很显然是指亚历山大二世。

12、答案:D19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解析: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奴的人身控制,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20史料记载,18601890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此期间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奴制的废除B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C沙皇专制的终结D受俄国政治体制

13、近代化的影响解析:材料所给信息是俄国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得益于A、B、D三项;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是在二月革命期间,故C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

14、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6分)(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6分)解析:第(1)问中原因,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角度回答。第(2)问,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第(3)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认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